深圳发布无人机表演安全标准,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深圳发布无人机表演安全标准,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24年9月,西安古城墙前的一场无人机编队表演引发了广泛关注。496架无人机在表演中出现“乱码”,虽然成功创下“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但也暴露了无人机编队飞行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重大隐患。
这一事件不仅对主办方品牌造成影响,更引发了业界对无人机表演未来发展的深思。随着无人机编队表演的逐渐普及,如何在追求创新的同时确保安全,成为无人机行业急需解决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发布的《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安全规范》团体标准(T/SZUIA002—2021)显得尤为重要。该标准从法律法规要求、表演场地要求、设备技术及维护保养要求等多个方面规范化了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的应用方法和措施,旨在加强行业管理,降低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威胁。
具体而言,该标准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实名登记与合法飞行:所有无人机需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进行实名登记,并获取二维码标识。飞行前还需根据高度和区域依法申请审批手续,确保合规飞行。
操作资质与禁飞区限制:无人机操控者必须持有相应执照,并严格遵守“九大禁飞区”规定,避免在敏感或高风险区域飞行。
飞行前检查与环境评估:每次表演前需全面检查设备状态,确保无故障;同时评估天气、地形等因素,选择安全航线并避开人群密集区。
应急处理机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包括设备故障、信号干扰等情况的处理方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这一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进入标准化运营阶段,为产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作为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领域的龙头企业,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在技术创新和安全标准方面走在行业前列。该公司已连续完成1万多场商业表演并保持了零事故的行业纪录。其第三代无人机集群已经可以实现智能遥控一键启动、一键自动健康检查、一键模拟飞行、一键自动归巢等功能。大漠大公司副总经理李浩介绍,通过这种一箱12架无人机的箱式机巢,打开即完成飞机摆放,飞行完成后飞机会自动回归机巢,无需再手动收纳。相比于此前使用的二代机型,工作效率能提升6倍以上,飞行占地面积也更小,“以往1000架飞机需要600-1000平方米的空间,现在只需要180多平方米”。他表示,明年公司还将推出第四代无人机产品,将新增智能自动充电功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
尽管如此,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仍面临诸多挑战。技术现状方面,目前的无人机技术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无人机表演中使用的群控技术可以使数百架无人机同时飞行,但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却表现得相当脆弱。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副会长余景兵认为,从业者应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飞行安全放在首位,切勿盲目追求数量与视觉效果而忽视技术保障。
此外,行业标准体系的缺失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企业在起降场建设、无人机电池上楼、无线电干扰、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相关专家表示,随着低空经济新开放场景的试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会随之出现,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体系事不宜迟。
面对这些挑战,行业各方需加强合作,共同建立更为完善的安全体系。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的协调发展是无人机编队表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雨绸缪,保障演出安全,才能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消除内心的担忧。
随着人们对无人机的关注度增加,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安全性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业内专家强调,当前无人机的技术仍未成熟,开发者和运营者需保持警惕,严格把控技术应用的安全底线。尤其是在涉及公共安全的表演活动中,决不能放松对安全的重视。
无人机编队表演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其未来充满着无限可能,但安全隐患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各方需加强合作,共同建立更为完善的安全体系,确保无人机的安全操作和管理。未来,无人机编队表演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势必需实现平衡。在安全大于一切的前提下,才能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彩的演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