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坪遗址:揭秘秦始皇时期的祭祀建筑
四角坪遗址:揭秘秦始皇时期的祭祀建筑
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县城东北2.5千米处的四格子山顶部,一座海拔1867米的山顶上,隐藏着一处震惊考古界的秦代大型礼制建筑遗址——四角坪遗址。这处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的空白,更为研究秦始皇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偶然发现的千年遗址
2009年,时任礼县博物馆馆长的王刚在一次田野调查中,偶然在四角坪遗址采集到了秦汉时期的板瓦、瓦当和空心砖。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重视。2012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遗址进行勘探,2020年正式发掘,一座规模宏大的秦代建筑群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规模宏大的建筑布局
四角坪遗址是一座由多座夯土建筑组成的建筑基址群,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以中心夯土台为核心,四周分布着相互对称的附属建筑,整体呈中心对称格局。中心夯土台平面呈方形,边长27.8米,四边各夯筑有两组台阶,每个台阶两侧有素面贴砖包裹。台基边缘外1.8米处发现宽约1米的鹅卵石散水,围绕整个中心夯土台。
在夯土台中心位置,有一处边长约6.5米的方形半地穴式空间,四角各有一个柱坑,内含两个截面为方形的柱洞。半地穴周围四壁中部各有一个柱洞,柱洞底部均有柱础石。该空间内地面铺设素面地砖,部分地砖被切割形成对角线相交的图案,交点位于半地穴中心。地面上叠压多件檐头筒瓦和瓦当,表明此半地穴空间上方露天,应为建筑中心天井。
祭祀功能与秦始皇西巡
关于四角坪遗址的用途,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处秦代的祭祀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板瓦、筒瓦、空心砖等建筑构件规格统一,制作工艺精湛,显示出这是一处由秦中央政府直接修建的高等级建筑。而且,遗址的建筑形制和规模都与秦始皇时期的祭祀制度密切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四角坪遗址的地理位置也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它恰好位于礼县西山遗址(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和大堡子山秦人先公陵区(秦人另一都邑西新邑)之间,距离两者分别为4.5公里和5公里。这种精心选择的地理位置,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祭祀场所的可能性。
学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四角坪遗址入选“202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国内目前仅见的秦帝国时期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群,四角坪遗址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
丰富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遗址的建筑形制独特,如中心天井的设计在后世礼制建筑中未曾见,为研究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体现了秦代国家意志和统一风格:遗址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展现了秦代国家统一后的建筑风格和气魄。
为研究秦始皇时期历史提供了新线索:遗址可能与秦始皇西巡有关,为了解秦始皇时期的祭祀制度和巡行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历史内涵,也活化了历史场景,使我们对秦代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四角坪遗址的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秦代祭祀建筑的辉煌,感受秦始皇时期国家意志的彰显。这处遗址不仅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