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成都年 万千气象新|非遗中的成都年味 你GET到了吗?
活力成都年 万千气象新|非遗中的成都年味 你GET到了吗?
2024年12月4日,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正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意味着今年成都将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作为假日旅行的热门目的地,当前成都已经“热”进全国前十!成都市也有不少非遗项目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们有的是一种雅俗共赏的传统演艺,有的是一门精妙绝伦的手工技艺,还有的是一场广泛参与的民俗活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非遗中的成都年味吧!
蜀绣是运用蜀地传统刺绣技艺和针法创作的绣品,与苏绣、湘绣和粤绣并称为四大名绣。
其用线设色典雅,施针严谨,掺针柔和,有铺针、盖针、滚针等130多种针法。蜀绣源于三千多年前,西汉即已题材丰富,绣出图案多为寓意吉祥。宋时已致极盛,绣品上多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人物等内容为主。
川剧,绽放在巴蜀大地的艺术瑰宝,以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调等五种声腔交织出独特的旋律,又分文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演绎着千古风华。
传统川剧表演以“四功”“五法”为基础,舞台美术包括演出场所万年台、川剧脸谱等。据相关史料记载,早在商末周初,四川地区就有歌舞演出活动。历经汉唐宋明各朝,四川的演剧活动与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发展同步,逐渐走向成熟。
成都漆艺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漆器工艺之一,对我国其它漆器工艺流派及日本、东南亚等国的漆器工艺产生重要影响。
其发韧于商周,成熟于汉,兴盛于唐,绵延于宋、明、清而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清晰的传承脉络。成都漆艺扎根于成都西蜀的文化传统,见证巴蜀活的文化传统独特价值,历史悠久,世代相传。
成都糖画是各种庙会、集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受到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绘制糖画前先要炼制糖片,需要经过煮糖、制糖、切糖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画糖时,运用抖、提、顿、放等不同手法,在大理石板上倾铸出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图案。糖画形成于明万历前后,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黄龙溪火龙灯舞又名“烧火龙”,是在中国传统舞龙风俗的基础上融合元宵节“灯”的元素而形成的一门综合艺术。
它是川西地区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和民俗活动之一,也是老百姓祈福和信仰的表现形式。黄龙溪火龙灯舞于每年正月初二晚出灯,正月十五元宵夜收灯,主要由舞火龙和烧火龙两部分组成。这种习俗源于东汉,为在旧岁新年更迭之际祛除秽气迎来好运。南宋时随着火药的普及形成“火龙灯舞”,之后不断完善,到元朝时火龙灯舞传播开来,相传至今。
道明竹编是指以崇州市道明镇为核心分布区域,辐射周边的济协、东关、白头、公议等乡镇的传统竹编技艺。
道明竹编具有结构紧密,结实耐用的特点,采用竹子本色编织的产品雅致大方。各种竹编制品不仅经久耐用,且有滤水的优点,是目前川西地区保存时间最长、最久的竹编工艺。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历代竹编艺人的不断努力下,由单一颜色发展成多种色彩,创新出800多种竹编工艺制品。
成都非遗是传承天府文化的瑰宝,也是成都人关于家乡的独特印记。除了上述的非遗项目,它们还有的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一道回味无穷的风味美食,一处留住乡愁的文化空间。怎么样?这些非遗中的成都年味,你都get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