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南方丝路与茶马古道的文化交融
大理:南方丝路与茶马古道的文化交融
大理,这座被誉为“风花雪月”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在这里,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和洱海月共同编织出一幅动人的自然画卷。而更令人着迷的是,大理不仅是云南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核心地带。这里曾是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交汇点,承载着汉、藏、白等多个民族的辉煌历程。
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的交汇
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运输工具、民间长期行走为主串联而成的交通网络,连接川滇藏,延伸入国内的邻接省区和缅甸、越南、老挝、泰国、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家,既促进西南地区的外联和经济发展,也促进与沿途所经国家的文明互鉴。
茶马古道何以形成茶叶脉络般复杂的交通网?它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架起中外交往桥梁中起到什么作用?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生导师杨海潮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茶马古道是什么样的通道?为何如茶叶脉络般复杂?
杨海潮:如今,茶马古道已成为西南地区传统交通运输网络的代称,连接无数村寨与城镇,在古道上产生无数的起点与终点,其构成不止一条或几条商道,而是一个完整、庞大、复杂的交通网络。
“茶马古道”是一个原创学术概念,此前已有一定研究基础。例如,1904年,法国学者保罗・伯希和对公元8世纪末中国南部两条对外通道作详细考订,此后研究云南通往东南亚、南亚古道的论著越来越多,如《云南与印度缅甸之古代交通》《中印缅道交通史》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比照“丝绸之路”,将贯穿川滇缅印的古代通道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或“南方丝绸之路”。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云南学者徒步考察古时马帮进藏道路,后将其命名为“茶马古道”。2004年前后,“茶马古道”开始在学术文献中被频繁使用。
随着研究深入,对茶马古道的路线分布认识不断丰富、细致。北京大学教授陈保亚认为,西南各省区早期以产盐地为中心形成局域性的古道网络,因有些地方不产茶,茶叶需通过马帮从远方运来,从而将这些局域性古道网络串联起来。马帮需要绕开难以跨越的高山和江河,走向城镇、村落和集市进行贸易,使得很多路段的茶马古道总是蜿蜒曲折。在国内,滇藏道、川藏道、青藏道、滇川道、川黔道等主干道千里迢迢、历史久远,仍吸引沿线各地的社会和物产加入到贸易网络之中。因茶马古道短途贸易商品较多,马帮沿主干线的行程多为分段进行,除主干线外,各地马帮根据物资交换所需,又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如茶叶脉络般密布古道覆盖区域的各个角落,共同构成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茶马古道范围可分为核心、主干、外围三个区域。核心区域为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地带,主干区域即为这三个省区,外围区域包括中国的黔、渝、桂、青、甘、宁、陕等省区,并延伸至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等南亚国家。
文化交融的见证
茶马古道是跨地域、跨民族的民间贸易交通网络,在国内沟通着汉、藏、羌、彝、蒙等民族。商品贸易让各民族和族群共享的物品、技术、语言、文化等愈加丰富,彼此认同的基础变得深厚。
茶马古道沿线各地间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物产的互补性,马帮沿古道交易纺织品、用具(如邛竹杖、铁器、琉璃)、货币(如海贝、铜钱)、食物(如盐、茶叶)等物资,促进沿线各民族间的交往。
贸易活动带来丰富物资,也传播各地的生产技术。唐代《蛮书》记载,当时的藏族人用“积薪烧炭法”制盐,将盐水浇在燃烧的柴火上,水分蒸发后即得粗制盐颗粒。后来,其他制盐技术通过茶马古道进入,提高了藏族人的产盐质量。
贸易活动促进各地区文化相通。作为茶马古道上代表性的货物,茶叶从四川、云南等产地运到西藏,促进沿线各地的语言文化交流,甚至形成广大地区使用的“西南官话”,维系西南各民族与中原文明的密切关系。此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等也随之传播至西南各地,影响着各族民众的生活。
唐代后期,基于茶马古道发展出的官方制度——茶马互市,让各地与中央的联结进一步加强,茶马古道为中央政权治理边疆地区、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挥助推作用。
大理古城的文化遗产
大理古城,这座见证了千年沧桑的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4年1月,大理古城彩灯嘉年华以“在大理爱上生活”为主线,分为非遗花开、妙音声声、向阳少年、时代印记等九大主题展区,生动展现了大理古城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非遗花开展区展示了大理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大理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妙音声声展区则着重展现了大理地区的音乐和戏曲艺术。这里汇聚了大理地区的各种民间音乐和戏曲表演,如白族大本曲、傣族戏曲等。向阳少年展区关注的是大理的未来一代,展示了大理少年的艺术才华和青春活力。这里的灯饰和表演都充满了创意和激情,体现了大理古城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能力。时代印记展区以时间为线索,通过灯会和展览的形式,展现了大理古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从古至今,大理文化的发展变迁在这里得到全面展示,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大理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不断发展创新的活力。
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白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现。白族的建筑、服饰、语言、宗教信仰等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白族的三道茶文化、扎染技艺、甲马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扎染技艺是大理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暑假,苍山云弄峰下,全国最大的白族自然村——周城村因扎染技艺成了旅游热门地,每天都要接待数以千计的游客。
大理甲马传承人张仁华说,甲马版画与现代生活结合,推出手机壳、明信片、冰箱贴等十多种文创产品,得到广大年轻人的认可。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大理以“非遗+”、文化旅拍、“影视+文旅”等文旅项目为支点,加快文旅产业创新融合,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推动县域旅游持续升温。
大理是一个不需要滤镜的地方,随手一拍都是风景。到大理,旅拍自然就成了“标配”,成为一种解锁大理的新玩法。夜幕降临、华灯璀璨,走进大理古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身着各种民族服装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在相机的快门声中定格下属于自己的美好记忆。
大理,民族风旅拍已成为大理最受游客欢迎的打卡方式之一。来自重庆的游客李欣欣身着白族服装,走在大理古城的石板路上,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各种姿势,留下大理之旅的精美照片。“旅拍也是体验大理风土人情的一种方式,在旅拍过程中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装。”李欣欣笑着说。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大理市内登记注册的摄影服务企业和个体户达647户,其中70%以上集中在大理古城、喜洲古镇、洱海生态廊道沿线等地,因旅拍产业带动的就业人数达万人以上。
婚庆旅拍异军突起。苍山白雪,洱海明月,上关花海,下关风起,大理“风花雪月”四雅齐占,是很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近年来,随着大理“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城市IP品牌效能的释放,以目的地婚礼为代表的“爱情旅游”备受年轻人追捧,一对对拍摄婚纱照的新人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在美丽的洱海湖畔,旅拍定格属于他们的浪漫。
“苍山为盟,洱海为誓,未来,我们携手同行,共赴山海。”不久前,一对来自陕西的新人手牵手在大理许下爱情誓言,一场浪漫的目的地婚礼圆满完成。
“这场婚礼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多年后再看到今天的照片,我依然会很感动。”仪式结束后,新娘沈思怡向拍摄团队表示感谢。
目前,大理已成立全国首家目的地婚礼行业协会,培育婚礼市场主体1440余家,目的地婚礼产业年平均增长超70%,2023年举办目的地婚礼超过4000场、产值超2亿元,九成顾客来自省外。
大理的“风花雪月”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体验白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通过音乐去感受,还是亲自踏上这片土地,大理都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