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柳树井的“叽咕寺儿”,与老北京第一舞台
西柳树井的“叽咕寺儿”,与老北京第一舞台
在北京众多的寺庙中,有一座名为“叽咕寺儿”的古刹,因其独特的名称和曲折的历史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位于老宣武西柳树井儿,实为历史悠久的万善寺,与著名的法源寺同龄。而与之相邻的老北京第一舞台,则以其新潮的建筑风格和众多京剧名家的演出而闻名。本文将为您讲述这两处历史遗迹的前世今生。
北京的寺庙数量其实并不少,城区之内可能显得不那么多,但那是因为随着城市化建设拆了好些。我国建寺盖庙的历史那可长了,北京又是千年古城,如今还有建于隋唐的寺庙呢!加上辽金元明清一直是都城,寺庙怎么可能少?老北京的寺庙多少什么程度?据记载,明朝京城内外有两千余座,仅西山就有五百余座。
清《乾隆京城全图》上,城内标记了1400多条胡同,内有寺庙的高达1300余条。民国时曾对城内外寺庙进行(不完全)统计,登记了千余座,居全国之冠。1958年文物普查时,全市有大小寺庙2700多。这么多寺庙,最有意思的是名字“千奇百怪”。寺庙不是以供奉的神佛来定名吗?比如城隍庙、关帝庙、观音寺之类。没错儿,但架不住有很多奇怪的俗称(其实也包括真名),比如当街庙、铁老鹳庙、老耗子庙等。
个人认为最“好玩儿”的是位于老宣武西柳树井儿的“叽咕寺儿”,西柳树井即今珠市口西大街的一部分;早年间此街从东往西分称西珠市口大街、西柳树井和虎坊桥大街。西柳树井即中段,因路旁有一口水井,井边种植一棵柳树而得名。叽咕寺儿在路北,实为历史悠久的古刹,原称万善寺,始建于唐,与著名的法源寺同龄。据传明代有位高僧坐化后将一节骨头寄存在此(可能跟舍利的意思差不多吧),故称寄骨寺。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佛教典故,相传佛教创始时有个人“给孤长者”捐出自己的花园作道场,所以不少寺庙都取“给孤”二字。
总之顺治年间重建后改称“万善给孤寺”,简称给孤寺。《京师坊巷志稿》就说:“西柳树井北有万善给孤寺,创自唐贞观年间,疑即‘坊巷胡同集’之万善寺也。”民国时给孤寺远近闻名,“得益”于八大胡同的兴起。时有俗语“给孤寺打粥、云居寺喝”,云居寺指离此不远的云居寺胡同,因给孤寺常开粥棚救济穷人,而云居寺胡同多有窑子、暗门,一些脚夫、苦力、没钱的主儿常光顾;到给孤寺打了粥、回云居寺胡同找相好的“姐儿”共享。八国联军进北京时给孤寺遭到洗劫,民国时又着了一场大火,从此破败。
但仍作为地名儿,只是不知何时被加上儿化音,叫成了“叽咕寺儿”。“叽咕”是什么意思、大概齐您也都明白!反正不是什么好词儿。给孤寺起火原因不详,但有种说法是受了第一舞台的牵连。第一舞台就更“神”了,这是老北京的一个戏园子。自乾隆年间徽班儿进京,让京剧在北京生根发芽,清末因宫里的推崇而更加发展和普及,此后至民国,戏园子如雨后春笋。这家号称“第一”,听上去似乎有些狂妄。实际也不算,一建成就轰动全城。
它是由巨绅孙学士、武生泰斗杨小楼等人出资修建的,号称北京最大的戏园子,更重要的是新潮而气派。其造型和装设与其他戏园大不相同,临街是一道铁栅栏门,门内是一块千平空地、上面有棚;北为主楼,是一座仿上海演出场所而建的改良式剧场,接近欧式风格。观众席为三层,一、三层是散座,二层前排是包厢,后排是散座,能容纳2600位观众,舞台是椭圆形的,中间还有个转台(只是总唱老戏根本没用上),门帘、台帐改为大幕等创举也是别开生面。
建成后谭鑫培、余叔岩、尚小云、荀慧生、孟小冬、言菊朋、周信芳等大蔓儿都曾在此登台献艺,杨小楼还和梅兰芳大师合作演出过名段《霸王别姬》。据说同名电影的主角儿:段小楼、程蝶衣,便是以这二位名家为原型(当然情节与二位没什么关系)。悲催的是第一舞台因多次事故而“短命”,还都跟火有关:开业不到半年就因下雨而漏电,铁栅栏电死一位避雨的青年。后经三回火灾,起火原因众说纷纭,第一回(1914年)相传是流氓来收保护费不成,故意暗中纵火;另一说是前台电线短路导致起火,将前台烧毁大半。
第二次是1918年餐厅起火,好在损失不大。不过总着火还是引发“热议”,有人说此地为火神庙旧址,把火神爷的家都占了不烧你烧谁?于是给杨小楼出主意,说在舞台后面加盖一座小楼,供上火神爷神位,按时烧香祭祀才能免灾。杨老板还真照办了,结果呢?不但没免除火患,反而引发更大的灾难:1937年(一说1936)冬,一天夜戏散场后,看园子的给火神爷上香,但香没烧尽就去睡觉了。没想到高香倒落,引燃地板和供桌,天干物燥加上有风,发现时已控制不住,舞台付之一炬,还牵连给孤寺(当然也是传说)。
后因时局动荡,寺庙和戏园都无人再出资重建。不过解放后,“叽咕寺儿”这个听上去最“意外”的寺名儿依然存在,还作为公交站名,好像八十年代才改。不过正字写的还是给孤寺,如今途经珠市口西大街的5路、57路等都有一站叫板章路,应该就是原来的给孤寺站。而寺庙原址也已改为武警某部驻地,院内立着一块大石头,上写“唐万善寺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