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博物馆镇馆之宝:千年泥巴砖会背乘法表!
深圳博物馆镇馆之宝:千年泥巴砖会背乘法表!
一块千年泥巴砖的传奇
1981年,在深圳南头红花园3号墓,一块看似普通的泥巴砖被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从泥土中取出。这块砖长22厘米、宽15厘米,表面刻满了歪歪扭扭的字迹。然而,正是这些看似随意的刻痕,让在场的考古学家们兴奋不已——这是一块完整的东汉时期“九九乘法口诀”刻文陶砖。
从秦朝到东汉:乘法口诀的普及之路
乘法口诀,这个现代人从小就熟悉的数学工具,其实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据考古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可以追溯到秦朝。在一枚长22厘米、宽4.5厘米的秦简上,考古学家发现了排列整齐的乘法口诀表,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
到了东汉时期,乘法口诀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荀子》《管子》《淮南子》《战国策》等典籍中都出现了乘法口诀的记载,说明它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商业活动中。而深圳出土的这块东汉乘法口诀砖,就是这一历史时期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
考古发现:岭南地区的数学教育
在岭南地区,乘法口诀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战国时期。2023年,在湖北荆州秦家咀墓地M1093出土的战国楚简《九九术》,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乘法口诀实物,比里耶秦简《九九表》还要早一个多世纪。这枚编号为1645的竹简上清晰地刻着“……二,五七三十又五,四七二十又八,三七二十又一,……”的字样,证明了乘法口诀在当时楚国的广泛应用。
深圳出土的东汉乘法口诀砖,虽然比荆州的发现稍晚,但其完整性和清晰度都令人惊叹。砖面上的口诀从“二二得四”一直刻到“九九八十一”,涵盖了完整的乘法表。尽管文字歪扭堆叠,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岭南地区早期数学教育实物证据的重要地位。
算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3月30日,深圳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玄珠妙算:中国算学文化展”。这场展览汇集了北京、深圳、合肥、南通等地的236件算学文物,从古代算具到现代量子计算,展现了中国算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览的序厅以“深圳的数字”为主题,展示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数字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由数及算”介绍了古人对数和计算的认识,第二单元“珠响铿锵”聚焦算盘等传统计算工具的发展,第三单元“神机妙算”则展示了近现代计算工具的演变。尾厅“数字的深圳”更是展出了量旋科技自主研发的便携式量子计算机和超导量子芯片,展现了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创新性地设计了“算盘君”虚拟人物形象,通过AI生成和插画结合的方式,让观众在互动游戏中了解算学文化。这种古今对话的形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国算学文化的魅力。
参观指南
对深圳博物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以下信息:
地址:历史民俗馆(新馆)位于福田区福中路市民中心A区;古代艺术馆(老馆)位于福田区同心路6号。
交通:历史民俗馆可乘坐地铁4号线至市民中心站B出口,或乘坐公交至市民中心西站、市民中心站、市民中心东站;古代艺术馆可乘坐地铁1号线、6号线至科学馆站,或乘坐公交至市委站、新闻大厦站。
开放时间:历史民俗馆周二至周日10:00-18:00(周一闭馆);古代艺术馆周二至周日9:30-17:30(周一闭馆)。
门票:免费
预约方式:无需预约即可参观
深圳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收藏历史的殿堂,更是一个展现中国算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窗口。从东汉时期的乘法口诀砖到现代量子计算芯片,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展品,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数学领域的智慧结晶,也展现了深圳作为科技创新之城的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