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一座7000年文明史的水乡名城
兴化:一座7000年文明史的水乡名城
2024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水乡古城,终于摘得历史文化名城的桂冠。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兴化以其独特的水乡地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草堰港遗址:改写江淮地区文明史
在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一项重大考古发现正在改写人们对江淮地区文明起源的认知。草堰港遗址主体年代距今约7000年,是目前江淮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水面之下,特殊的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存得以完好保存。
最引人注目的是遗址中出土的近500份粪便化石,数量之多、保存状态之良好实属罕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张国文对其中100余份粪便化石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发现主要种属为狗,少量为牛和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妍对18份粪便化石进行CT扫描,发现每份中都含有鱼骨,初步判断这些粪便大部分来源于狗。
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史前人类生活提供了珍贵资料,还揭示了7000年前兴化先民的饮食结构和动物饲养策略。结合遗址中出土的大量人工栽培稻、芡实、菱角等植物遗存,可以推测当时的先民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农业技术,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传统村落:水乡文化的活态传承
兴化市拥有23个传统村落,这些村落依水而建,错落有致,展现了里下河水乡独特的聚落形态。其中,东罗村、唐子村等传统村落保存完好,不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还延续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兴化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编制保护规划,建立保护名录,实施修缮工程,开展环境整治。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如竹泓木船制作技艺、茅山号子等,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
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兴化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益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正如国务院批复中所指出的:“兴化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缤纷多彩、活态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垛田系统、农耕聚落、水上垛城”是兴化最显著的特色。垛田地貌是兴化聚落形态的基础元素,独特的地貌条件造就了因地制宜的传统农业耕种方式和水利技术,同时也造就了水网特色鲜明的居民点聚落模式。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正是兴化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所在。
展望未来,兴化市将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