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AI技术实战应用:从计算机视觉到智能决策
美军AI技术实战应用:从计算机视觉到智能决策
2024年2月,美军在对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空袭中,首次将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实战。这一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登上现代战争舞台,开启了智能化作战的新篇章。
AI技术实战应用:从计算机视觉到智能决策
在2024年2月的空袭行动中,美军使用了超过125枚精确弹药,打击了包括指挥控制中心、情报中心、火箭和导弹发射基地等85个目标。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源自2017年启动的马文(Maven)项目的人工智能技术。
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自主识别物体,帮助美军从海量数据中快速发现威胁。过去一年中,美国驻中东部队已在演习中测试计算机视觉的识别能力,去年10月巴以冲突爆发后才开始将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实战。
更令人瞩目的是美陆军在“融合计划”演习中展示的Shrike应用程序。该程序可在1分钟内基于少量信息识别目标,并发送开火命令,而这一流程在过去需要15分钟。士兵们使用装有连接设备和软件的无人机飞越对手车辆调度中心,扫描对手的车辆,一旦数据处理完毕,随后无人机就可通过裸露的车轮、保险杠或挡风玻璃等部位,识别出伪装的车辆及类型,然后该程序会自动生成火力打击呼叫任务。一旦火力打击任务完成,无人机就可以立即扫描该区域,进行作战评估并生成另一个火力任务打击未摧毁的目标。
装备智能化:多领域齐头并进
美军在装备智能化方面持续发力,已逐步形成贯穿“海、陆、空、天、电”五个作战域的智能化作战装备体系雏形。从无人机到无人车、军用机器人,从初期实验到定型生产,从小规模零星使用到规模化常态化使用,美军智能化装备发展迅猛。
DARPA启动的多个项目展现了美军在AI领域的雄心。其中,任务化自主能力快速试验(REMA)项目旨在研发即插即用的自主能力适配器,使商用现货的无人机能够应对高对抗电子战环境。空战演进(ACE)项目则实现了AI智能体驾驶的X-62A与有人驾驶F-16战机进行“阿尔法狗斗”,这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世界首创。
国际竞争:中国智能化装备的突破
在智能化装备领域,中国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中国陆军在中柬“金龙-2024”联合军演中展示了携带95式突击步枪的机器狗,引发全球关注。随后,中国又相继推出了背负20式突击步枪的机器狼以及能携带1000发子弹的6管加特林机枪的机器虎。这些高度智能化的机械作战平台,能在山地、丘陵、街巷等复杂地形中配合士兵作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红翼前锋”机器狗,其背部装有4联装QN202导弹发射装置,具备超视距打击能力。这款导弹采用红外图像制导模式,具有“发射后不管”的能力,在发射后会通过红外焦平面阵列进行目标识别和智能校正,直至飞行过程中的导弹摧毁目标。对于陆军步兵来说,执行反坦克作战任务,堪称是高危的行动。将面临来自对方坦克、步兵、武直、无人机等攻击。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反坦克时步兵战损率极高。现在,中国军工将机器狗与反坦克导弹相结合,背负4枚反坦克导弹,能代替陆军步兵执行高危的反坦克任务,必要时这款反坦克导弹也能拦截武直和无人机等低空慢速的航空飞行器。
未来展望:智能化战争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战争形态将发生深刻变化。无人装备和自主决策系统将成为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传统的作战理念和战术将面临重大调整。
然而,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人机协同作战的指挥控制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技术发展和实战应用中逐步解决。
总体而言,美军AI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智能化战争的未来仍充满未知。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将继续在军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各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