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港珠澳大桥的黑科技揭秘:8万吨沉管海底对接误差仅5毫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港珠澳大桥的黑科技揭秘:8万吨沉管海底对接误差仅5毫米

引用
中国科技网
7
来源
1.
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6/49c82539d00f4a27a39cb6b9a0019f8d.shtml
2.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RUS12R105526QUF.html
3.
http://123.57.212.98/topie/portal/content/7596.htm
4.
http://www.zlb.gov.cn/20240625/9157193a4bdc48cba788248cebfb646f/c.html
5.
http://gdstc.gd.gov.cn/kjzx_n/gdkj_n/content/post_4444713.html
6.
https://www.cnbayarea.org.cn/homepage/news/content/post_1272343.html
7.
http://www.zhb.org.cn/lshj/lshj_3/2024-08-01/20110.html

2018年10月开通运营的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总投资约1200亿元人民币。作为世界最长的桥隧组合跨海通道,它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顶尖技术能力。让我们一起揭秘这座超级工程背后的黑科技。

01

海底隧道: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全长约6.7公里,其中沉管段长5.664公里,是世界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之一。隧道由33节沉管组成,每节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达8万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的重量。

要将这些“巨无霸”沉管在40多米深的海底精准对接,难度可想而知。工程师们采用了世界首创的整体预制水下管内推出式最终接头技术。这种接头将最终接头与最后一节管节一同制造,推出段重达1600吨,放置在管节对接端的扩大端内。通过千斤顶将“抽屉”从一侧推出,与另一端的管节完成对接,实现了“滴水不漏”的效果。

为了确保沉管的精准安装,项目团队研发了深水水下测控系统,通过“双目摄影+拉线法”双测量系统,实现5毫米以内的测控精度。同时,还开发了千斤顶同步位移控制系统,能实现推出过程平面精度在2.5毫米以内。

02

桥隧对接:首创多项世界领先技术

港珠澳大桥的桥隧对接采用了多项世界首创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深插式大直径钢圆筒快速筑岛技术。通过120个直径22米、高40-50米的钢圆筒,仅用221天就筑成了两个约10万平方米的海上人工岛,比原设计方案节约了两年半工期,减少了近千万立方米的泥沙开挖量。

在隧道基础结构方面,研发了“复合地基+组合基床”新结构,解决了近6公里深厚软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世界难题。同时,发明了设置适度永久预应力的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有效控制了接头张开量,提高了接头抗力和管节水密性。

在沉管安装过程中,创新采用了免精调无潜水作业对接技术。研发了14套智能化保障、控制、作业系统,实现了工程环境可知、可控,海底施工可“视”、可测,水下作业无人化,确保了超40米深海底8万吨沉管的精准对接。

03

环保创新: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双赢

港珠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将环保放在重要位置。采用“工厂法”预制沉管,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减少了现场施工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了近千万立方米的泥沙开挖量,有效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

特别是在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方面,项目团队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据统计,大桥建设期间,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不减反增,实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目标。

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项交通工程,更是一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它创造了400多项新专利,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大桥不仅极大便利了三地间的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更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彰显了中国基建的实力和民族自豪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