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区:扬州核心区域的历史人文与现代发展
广陵区:扬州核心区域的历史人文与现代发展
广陵区是江苏省扬州市的一个重要辖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不仅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还是扬州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展现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基本概况
广陵区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介于北纬32°13′—32°25′,东经119°25′—119°42′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255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1月,广陵区辖5个街道、6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文昌中路548号。截至2023年末,广陵区总人口41.97万人。
历史沿革
广陵之名始于楚怀王十年(前319年),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广陵名扬天下。1983年3月,扬州市广陵区正式设区。广陵区境内古运河、大运河、廖家沟贯通南北,三河成“川”,将广陵自然分割为三大板块,扬州的“州”字宛若天成,是名城扬州的中心原点。广陵承载着扬州2500多年的历史,境内5.09平方千米的明清古城,拥有500多处历史建筑,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48个,集中了扬州的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截至2025年1月,广陵区辖5个街道、6个镇:东关街道、汶河街道、曲江街道、文峰街道、汤汪街道、湾头镇、头桥镇、沙头镇、李典镇、泰安镇、杭集镇(注:泰安镇、杭集镇和湾头镇的夏桥、二桥村划归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代管);区人民政府驻文昌中路548号。
地理环境
广陵区地处扬州市中部,位于长江、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13′—32°25′,东经119°25′—119°42′之间。北抵古运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南至长江,东达头桥镇三江营,西到老城区二道河,总面积255平方千米。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由北10.7米(废黄河高程,以下同)逐渐向东南倾斜至1.9米左右。地形以平原圩区为主,以宁通公路为界,路北为平原区,路南为圩区。圩区地势宽阔而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大部分为长江漫滩堆积形成。全区地形总的特点是:北高南低,为平原圩区类型。
自然资源
广陵区有鸟类百余种,其中包含小杓鹬、黑鸢和红嘴相思鸟等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陵区共记录到鸻鹬鸟类14种,分别为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灰头麦鸡、金鸻、金眶鸻、环颈鸻、彩鹬、丘鹬、扇尾沙锥、小杓鹬、青脚鹬、白腰草鹬、林鹬和尖尾滨鹬。
人口
截至2023年末,广陵区总人口41.97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1.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1.2%。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10.9‰,人口自然增长率-7.0‰。
经济发展
2023年,广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7.63亿元,可比价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1亿元,可比价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98.93亿元,可比价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529.69亿元,可比价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1:37.5:61.4调整为1.1:35.7:63.2。
交通运输
广陵区南傍长江,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廖家沟三条河流呈“川”字型南北贯通境内。古运河最具扬州水文化特色,是古代盐商漕运的通道;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是贯通南北的水上运输干线。沪陕高速、场课高速、京沪高速、江海高速等交通大动脉在广陵区交汇,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零距离对接苏南。扬州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沟通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沿江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35座,江河海联运优势明显。宁启铁路全面完成复线电气化改造,2016年5月已正式开通;连镇高铁正在进入收尾建设,建成后将融入全国高铁网。
政治
广陵区主要领导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张伟
区长 郎俊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 王峰
区政协主席 张旭
仅列四大班子,不列副职,截至2025年1月
社会事业
2023年,广陵区开工建设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人新村小学,新开办幼儿园3所。招引科技型企业9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4家,净增有效发明专利407件。开展“智汇广陵”系列产才融合活动24场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6人,获批省“双创博士”13人、省级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2个,兑现人才“来留回”及租购房政策2679万元,新增人才公寓1527套。
历史文化
广陵之地,春秋末期称邗。后楚怀王熊槐在邗城旧址重新筑城,因其地“广被丘陵”,遂名广陵。秦设广陵县。后因项羽欲在此临江设都,故又称江都。截至2022年3月,广陵区有拥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17处、市级文保单位142处)。
风景名胜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全长1122米,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东关街是扬州近代工商业起步的发祥地,街内尚存三和四美酱园、谢馥春香粉店、绿杨春茶叶等众多商业老字号;有熊成基故居、李长乐故居、曹起溍故居、张玉良故居等50多处名人故居;有保存完好的盐商宅第街南书屋、道教建筑武当行宫及冬荣园等历史遗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1988年1月13日,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住宅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各路建筑间以火巷相隔。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贵遗存。个园的园林部分,以四季假山为主,是个园景色的精华,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1988年1月13日,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茱萸湾风景区位于扬州城区东北郊湾头镇,湾头镇因盛长茱萸树,故古时曾名茱萸村、茱萸湾,是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经过此地。风景区面积约50公顷,区内建有华东一流动物散养观赏区。环岛还建有8千米的运河风光带,有季节特征鲜明的植物林带及各类花卉观赏园。是国家4A级旅游区。
地方特产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最特别的雕漆嵌玉为扬州独有的名贵漆器工艺品种,要经过72道工序,雕刻成各种图案和锦纹,纹样精美,刀法圆润,色泽纯正,栩栩如生,成为当今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沙头绿壳鸡蛋,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沙头绿壳鸡蛋是广陵区沙头镇的特产,由当地特色品种的草鸡生产。绿壳蛋鸡在当地有了近百年的饲养历史,由当地原始品种提纯而来,现多以集约饲养为主,鸡头小、毛色黑、鸡脖长、鸡爪小而尖。绿壳蛋鸡的商品代周期为5-6个月,一年产蛋150-160只,一只鸡仅生一年蛋,第二年便淘汰。
荣誉称号
2016年,广陵区入选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2位、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79位、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46位、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区第88位。2017年,广陵区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2018年10月,广陵区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019年10月,广陵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2020年1月,广陵区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文化消费百强榜排名87。2020年2月,广陵区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2020年6月,广陵区入选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8月,广陵区获得江苏省2019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2020年11月,广陵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2021年9月,广陵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2021年10月12日,广陵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年8月25日,广陵区被确定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2022年12月,广陵区入选2022年江苏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2024年9月,广陵区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