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院如何抓住绿色建筑新风口?
建筑设计院如何抓住绿色建筑新风口?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从政策支持到技术创新,从新建项目到既有建筑改造,绿色建筑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建筑设计院而言,如何抓住这一风口,实现自身转型和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政策引领:绿色建筑发展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今年3月发布的《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进一步强调,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将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据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城镇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约118.5亿平方米,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累计2.7万余个,2023年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94%。
趋势洞察:绿色建筑的九大发展方向
在政策引领下,绿色建筑正呈现出九大发展趋势:
韧性设计:建筑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韧性,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环境挑战。这包括节能设计、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水设计、可持续材料使用以及韧性设计等。
可再生能源应用: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近期,光伏建筑一体化正在向建筑立面发展,通过定制的节能外墙来充分利用现有建筑。
极致性能追求:从节能设计走向零能耗、零碳建筑,甚至负碳建筑。这涉及保温、高效加热和冷却系统、节能照明、节能电器和设备以及被动式设计策略等。
节水设计:通过低流量管道洁具、灰水系统、雨水收集和节水园林绿化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中的用水量和浪费。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和墙壁可以调节建筑温度、减少雨水径流,提供多种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健康建筑:关注室内环境质量,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空间。
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现建筑能耗监测和管理,优化能源使用效率。
模块化建筑:采用预制构件和模块化施工,减少现场施工带来的环境影响。
循环经济: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考虑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减少建筑废弃物。
案例剖析:设计院转型的成功实践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零碳改造项目为建筑设计院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该项目通过对原空气调节研究所办公楼进行绿色改造,成功实现零碳运行。
一体化改造:对全楼门窗幕墙进行改造,提高建筑热工性能;整体更换一级能效的采暖和空调设备系统,显著降低建筑自身能耗。
光伏技术应用:屋顶安装附加式光伏系统和一体化水平铺设的碲化镉薄膜光伏幕墙,总装机容量235kWp。通过光储直柔示范区,实现光伏产能优先本地消纳,多余产能为周边建筑和电动汽车灵活供电。
能源自平衡:改造后全年运行电耗34.2kWh/㎡,其中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全年能耗21.6kWh/㎡。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实现能源全年自平衡,每年可节约电费22万元。
技术创新:绿色建筑的核心驱动力
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从被动式设计到主动式技术,从单一技术应用到集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创新正在推动绿色建筑向更高水平发展。
数字化技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新材料应用:高性能保温材料、相变储能材料、自洁涂料等新型建筑材料为绿色建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智能化管理: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实现建筑能耗监测和管理,优化能源使用效率。
可再生能源技术:光伏建筑一体化、风能利用、地热能开发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日益成熟,为建筑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供应。
未来展望:建筑设计院的转型之路
面对绿色建筑的发展机遇,建筑设计院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
理念转变:从传统的建筑设计思维转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技术升级:掌握绿色建筑相关技术,如BIM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智能化管理等。
人才培养:培养具备绿色建筑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业务拓展:从单一的设计服务向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多元化业务转型。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建筑标准和项目的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品牌建设:通过绿色建筑项目树立企业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
绿色建筑的发展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关系到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建筑设计院作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引领者,应积极拥抱绿色建筑浪潮,通过技术创新和理念革新,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扩大,建筑设计院在绿色建筑领域必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