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英歌队的“中华战舞”,飒!
女子英歌队的“中华战舞”,飒!
龙年春节,到潮汕追英歌舞成了一种潮流。英歌舞表演持续整个正月,网友称之为“最强过年气氛组”。
英歌舞是潮汕地区一种民间舞蹈,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取材于《水浒传》,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潮阳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春节,英歌舞不仅再次“出圈”,还“出海”到英国伦敦,街头短短6分钟的表演,吸引了不少海外民众现场围观。
在潮汕,一有演出,现场便人山人海,柱子上、阳台上全是人,街坊们各显神通,只为一睹潮汕英歌舞风采。
其中,汕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十分抢眼!她们英姿飒爽,动作整齐优美,“头槌”女孩郑梓欣和队友青春的笑容和又美又飒的动作,打动了无数网友。
“又老又潮”的英歌舞有何魅力?在潮汕,只要英歌舞的锣鼓敲响,年的味道就来了。舞者表演时,每人手执一对英歌槌,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槌上下敲击、边走边舞。
初看英歌舞的观众,或许心中会有一个疑问:领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手里为何拿一条黑白相间的“蛇”?据介绍,领队扮演的是《水浒传》里的人物时迁,他首发探路,相当于队内“灵魂”。之后是“头槌”“二槌”“三槌”“四槌”,分别扮演李逵、关胜、鲁智深、武松,此后“梁山好汉”依次出场亮相,变换各种队形进行表演。
潮汕地区的很多镇、街道都有英歌队,仅汕头潮阳区就有上百支的英歌队员,服饰色彩鲜艳,表演动作威猛豪迈,看后极为震撼。
起初,英歌舞多由男子表演,后来逐渐打破性别、年龄界限,越来越多的女性、孩童加入英歌队。女子英歌舞不同于男子的豪迈粗犷,多取材于花木兰、穆桂英的故事,体现“柔中带刚、刚柔并济”。还有来自幼儿园的英歌队,比起“武侠”快意,更多了几分萌。
谁说女子不如男?来看英歌“花木兰”。1952年成立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开创潮汕女子英歌先河,期间由于种种原因,发展陷入停滞。2011年,西门社区重新招募队员,组建女子英歌队,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英歌舞市级传承人陈坍鹏任队长,并请来老队员指导培训,才让这支女子英歌队得以赓续。
陈坍鹏说,西门女子英歌队吸取了男子英歌的一些基本步法和动作,糅合进戏曲舞蹈的一些舞步造型,表演起来轻盈活泼,飒爽多姿。在传承老套路的同时,她们还创新了十下套“双凤贺春”及十二下套“百凤齐舞”。队员额头上的“火”字是专门设计的符号,象征着团结精神,也寓意巾帼不让须眉。队员的服装统一为红绿两色刀马旦装束,红色队服为花木兰,绿色队服为穆桂英。
如今,这支平均年龄18岁的英歌“女团”风华正茂,队伍规模已达70多人,年龄最小的仅9岁,还有在外读书的大学生。十几年来,西门女子英歌队一直有源源不断的年轻力量注入,每年暑假招收学员都很火热。跳英歌舞的运动量很大,哪怕冬天也要跳出一身汗,但是队员们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
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中,西门女子英歌队表现抢眼,郑梓欣作为“头槌”受到网友追捧,大家直呼被她的笑容甜到了。
郑梓欣今年16岁,是棉城中学一名初二学生,去年暑期加入西门女子英歌队,10月份开始担任队里“头槌”。“以前看英歌舞表演很激动,觉得很酷很帅,很想加入。”
郑梓欣说,英歌舞的动作要做到位,需要很大力气,练起来会比较累,但也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力。“很感激大家喜爱和支持,西门女子英歌队,我们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接住“泼天的富贵”,“不能辜负这份喜爱”。比起网友评价的“甜、飒”等词条,更打动人的,是她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和对家乡的荣誉感。英歌队中的成员,大部分并非专业舞者,队长陈坍鹏在潮阳交警工作,副队长吴燕花开了一家美甲店,队里还有体育老师、幼儿园老师等,大家都是下班、放假后自发组织训练,手上起泡、膝盖淤青是常事,能在训练中坚持下来,是因为真正热爱。
陈坍鹏说,“能火起来,英歌舞就能传承下去,我们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不能辜负大家对英歌舞的喜爱。”吴燕花则表示,“我最希望西门女子英歌队能一直传承下去,走上更大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潮汕女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在潮汕地区,除了气势如虹的英歌舞,还能看到乔林烟花火龙、阳美火把节、大长陇贺灯、狮舞、溪口游蔗灯、盐灶拖神、澄海西门蜈蚣舞等各类民俗活动,一直持续到3月份才结束。
为飒爽的女子英歌队点赞!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