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后的首个春节:黄山鱼灯与北京庙会的新变化
申遗后的首个春节:黄山鱼灯与北京庙会的新变化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43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春节首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成功的首个春节,全国各地的年味似乎都比往常更浓了。在安徽黄山的瞻淇村,有着800多年历史的鱼灯表演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北京的东岳庙,一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庙会正在热闹上演。
瞻淇鱼灯:从南宋流传至今的“活鱼”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这句出自《诗经》的诗句,不仅是瞻淇村村名的由来,也见证了这个古村落深厚的文化底蕴。瞻淇鱼灯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每年春节期间,村民们都会制作4米长的巨型鱼灯,由两人扛起,在街巷中穿梭表演,寓意年年有余、吉祥如意。
2025年春节,瞻淇鱼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据歙县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月30日15:00,瞻淇村的游客量已超过最大承载量,不得不建议游客错峰出行。这一变化,与2024年12月31日的一场跨年直播密不可分。
2024年12月31日晚,瞻淇村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这场传承千年的鱼灯表演。6条4米长的“大鱼”在夜色中游弋,灵动的舞姿、绚丽的灯光,让这场表演吸引了近300万网友观看。这场直播不仅让瞻淇鱼灯声名鹊起,也让这个“隐”于群山之中的古村落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过去‘头鱼’大多由村里年长者担任,这些年,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村里参与鱼灯会活动,传承这项古老民俗。”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说。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瞻淇鱼灯不仅在春节期间表演,还逐渐发展成为常态化的民俗活动,为这个千年古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东岳庙庙会:700年古庙会的现代演绎
如果说瞻淇鱼灯是徽州文化的瑰宝,那么北京东岳庙庙会则是京城文化的缩影。东岳庙庙会最早可追溯至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北京地区最古老、最传统的庙会之一。
2025年春节期间,“第24届北京民俗文化节暨第27届北京东岳庙庙会”在北京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热闹开锣。庙会分为四大版块:“庙会琳琅”主题文化市集、“千狮贺春”舞狮主题表演、“巳至福昇”馆藏精品文物展览、“百瑞迎祥”东岳庙传统特色祈福文化会场,活动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初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岳庙庙会在2025年春节推出了更多创新活动。比如,首次引入了“非遗盒子灯”概念,将传统灯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还推出了“吾福联萌”系列IP,通过文财神、武财神、月老等潮流艺术雕塑,吸引年轻游客。
“庙会上不仅有浓浓的年味,更是囊括了诸多令人叫绝的非遗项目。”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无论是庙会上精美绝伦的装饰,还是各类活动、演出、展览,其中的非遗项目都将让人们大饱眼福。
从传统到现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瞻淇鱼灯和东岳庙庙会的变化,正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缩影。随着“春节”申遗成功,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民俗活动,正在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未来。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继富所说:“民俗庆祝活动与年轻人追求快节奏、新鲜感的生活方式有共通之处,能让情绪得到释放,还‘自带流量’。”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张力,在传承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发。
在这个申遗后的首个春节,无论是安徽黄山的瞻淇鱼灯,还是北京的东岳庙庙会,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些古老的民俗活动,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