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启用: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与应用落地
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启用: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与应用落地
近日,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上海正式启用,此举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此次启用仪式上,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表示,此训练场将促进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与应用,为解决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此次训练场不仅具备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的同步训练能力,更是解决了当前具身智能技术发展中的多个痛点。在启用仪式上,国地中心总经理许彬表示,训练场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过程中的成本,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基于训练场的成熟化运营和全国推广,该项目有望成为国家级的虚实结合具身智能技术发育平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据悉,此训练场项目是“1+N”格局中的核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宏韬强调,整合多方企业资源,通过构建虚实融合训练场,推动人形机器人及其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地中心与众多知名科技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数据采集方案的制定,确保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以优化训练场的运营,并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的改革不仅提升了对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效率,同时也节目化了行业应用场景的落地,从教育、医疗到家庭服务等领域,人形机器人将重新定义社会服务的形式和功能。此外,国地中心还与多所高等院校达成合作,推进中国通用大模型的研发,加速产学结合,推动具身智能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升级。
根据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的观点,人形机器人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与广泛应用。他指出,预计到2024年,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7.6亿元,2025年有望翻倍至53亿元,并预计到2029年相关市场规模将达到750亿元。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有效解决老龄化的问题,还是未来智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磊强调,人形机器人将融合自动驾驶、传感器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科技,形成新的科研范式和产品形态,未来将体现出更高的智能化水平。在技术框架上,人形机器人2.0版本“DeepSnake”的核心技术如行星减速器,将更加提升机器人的表现,但在安全、情感互动、交互设计等方面仍需克服诸多挑战。
此次训练场的建设旨在解决人形机器人产业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核心数据采集问题,如跨平台的可复用性、数据标准化等。培训场一期的目标设定在于构建多种应用场景,并推出国内领先的真实与生成式动作开源数据集,这将促进具身智能操作及任务调度系统的开发,以实现高智能的操作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该训练场的协同机制和开源贡献模式,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数据集的共享与共建,具身智能科技的跨界合作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上海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的启用,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从研发到应用的重要里程碑。这一举措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上海在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领导地位,更为全国范围内的科技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推动内外部资源的有效融合,加快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面向未来,用户和企业应积极关注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寻找适合的应用场景,借助AI工具如简单AI,以更智能、高效的方式开展自媒体创业、内容创作与产业创新,为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