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与风险挑战
地方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与风险挑战
地方债作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地方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潜在风险也日益凸显。本文将探讨地方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影响,分析其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地方债的积极作用
地方债是地方政府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债券,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2024年新增债务限额为4.62万亿元,2025年预计提前下达新增债务限额将超2万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项目等,对拉动有效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债的发行和使用,能够有效弥补建设资金不足,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例如,2024年,我国不断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允许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加大对国家级产业园区基础设施、5G融合应用设施等领域支持力度。
同时,地方债管理制度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要实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管理,允许用于土地储备、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扩大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这有利于地方政府找到合适的专项债项目,让债务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以稳投资稳经济。
地方债的风险和挑战
尽管地方债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40.74万亿元,包括一般债务余额约15.87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约24.87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债务限额以内。
然而,部分地方债务压力较大,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一些地方市县债务风险较高,新增隐性债务仍有发生。在地方财政收支运行持续面临压力的形势下,市场对于隐性债务不乏担忧。此外,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偿债压力大,也给地方债的可持续性带来挑战。
政策建议
为了有效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提高其使用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完善专项债券管理制度:优化专项债券额度分配,确保向项目准备充分、投资效率较高、资金使用效益好的地区倾斜。同时,提高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以省份为单位,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专项债券规模上限由该省份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规模的25%提高至30%。
建立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压实地方责任,制定化债方案,逐项明确具体措施。同时,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隐患。
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发行期限结构更加优化、利率更低的地方政府债券,逐步替换以银行贷款、公开市场债券、非标债务等形式存在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加强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及时掌握债务规模、结构和风险状况,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地方债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其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债务结构、加强风险监测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地方债规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