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首次联合录制,北京台春晚绽放三地风采
京津冀首次联合录制,北京台春晚绽放三地风采
1月29日晚,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北京台春晚”)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京津冀联合录制”惊艳亮相。这是京津冀三地首次携手打造春晚,不仅开创了省级卫视春晚的先河,更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创新舞台设计:打造沉浸式社区场景
本届北京台春晚以“去舞台化”为设计理念,打造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京津冀社区场景。舞台上,饺子馆、小院、超市、照相馆、花店和商业街等生活化场景错落有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热闹非凡的社区。
“为了打造一个极具烟火气的晚会,2025年北京台春晚的舞美设计打破常规,以‘去舞台化’的方式创造了一个无界限、零距离的沉浸式京津冀社区,再现百姓生活画卷。”2025年北京台春晚总撰稿王寅如是说。
三地文化融合:非遗元素大放异彩
晚会巧妙融合了京津冀三地的非遗瑰宝。河北定瓷的精美工艺、天津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笔触、北京京剧的醇厚韵味、河北杂技的惊险刺激等,都在节目中得到了精彩呈现。
在歌舞《回家过年》中,河北籍艺人王宝强与北京籍艺人关晓彤、天津籍艺人胡先煦联袂献艺,将戏曲、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完美融合,展现了三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习俗创新:千人饺子宴成亮点
本届春晚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千人饺子宴”。晚会以“包饺子”这一传统习俗为主线,邀请京津冀三地百姓共同参与,打造出一场别具一格的“千人饺子宴”。
河北省级非遗“黑闺女饺子”第九代传承人李珊珊、唐山宴面点组厨师王磊等60余名河北演职人员参与演出,向观众展示具有河北特色的药膳饺子、驴肉饺子等,传递新春祝福。
科技赋能艺术:AIGC技术点亮舞台
作为一场面向未来的春晚,科技元素自然不可或缺。晚会深度融合AIGC、AI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带来多个首创节目。
AIGC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通过AI技术让金代铜坐龙与唐代十二辰蛇像“开口说话”,讲述生肖文化的历史脉络。小品剧《爱,微笑和机器人》则汇聚了17款人工智能机器人,从手冲咖啡到跳舞,展现出科技的无限可能。
全民参与互动:打造现象级文化事件
本届春晚的另一大亮点是全民参与。晚会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观众从“观赏者”变成“参与者”。
春节期间,北京台春晚首次联合地铁大兴机场线推出主题专列,首次联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春晚纪念版天宫藻井冰箱贴,首创与环球时报《在北京看环球》全球直播讲述春节非遗,首次联合抖音征集用户节目,首创北京台春晚“后期机房”发布会互动直播,首次联合美图秀秀推出春晚明星同款AIGC贴纸,与小红书深度合作主题专区等。
据统计,截至1月30日,北京台春晚全网传播量达304亿+,全网阅读量179亿+,晚会直播播放量1.51亿,全网热搜1826个,核心平台短视频播放量59亿+。这些数据不仅刷新了北京台春晚的历史记录,也展现了春晚模式创新的无限可能。
区域协同发展的文化样本
2025年恰逢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第二个十年,这场由京津冀三地联合录制的新春艺术盛会,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注脚。
通过文化共情与国际互动,春晚将春节打造成全球共享的文化庆典。据统计,晚会成功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的840家重点媒体,影响覆盖海外用户超过5亿,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在全球文化传播格局中的引领地位。
“这场晚会不仅是京津冀三地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有专家指出,“通过文化融合,京津冀正在形成更强的区域认同感和凝聚力。”
2025北京台春晚以京津冀联合录制为起点,不仅为传统春晚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的视听盛宴,不仅让全球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春节的文化魅力,更为未来春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