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遭遇“扎堆”危机:如何破局?
央视春晚遭遇“扎堆”危机:如何破局?
随着2025年央视春晚的临近,关于这台年度文化盛宴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然而,近年来央视春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观众流失现象严重,节目质量也饱受诟病。与此同时,地方卫视春晚凭借创新和特色迅速崛起,给央视春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这样的局面,央视春晚该如何破局?
观众流失与质量下滑:央视春晚的困境
尽管央视春晚在新媒体端的直播收视次数和互动量创下新高,达到28.17亿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9亿次,但传统电视观众的流失趋势仍在持续。这一现象背后,是春晚节目质量下滑的现实。正如网友所言:“央视春晚的没落与近年来节目的质量下降密切相关。”
近年来,春晚舞台上的节目质量让观众失望,小品和相声的教育性质让人感到乏味。在春节团聚的时刻,观众期待的是欢乐,而不是被批评。而台下的嘉宾们,面对这样的节目,脸上也难掩尴尬,他们对现如今的春晚难以作出正面评价。即便如此,嘉宾们仍不得不强装开心,不停鼓掌,似乎这场春晚的表现有多么精彩。
地方卫视春晚的崛起
面对央视春晚的困境,地方卫视春晚凭借创新和特色迅速崛起。据统计,2025年将有14台卫视春晚播出,它们通过地域文化、跨界混搭和科技赋能等创新手段,成功吸引观众关注。
地域文化特色:地方台春晚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彰显文化特色。例如,北京台春晚首次由京津冀联合录制,展现三地文化的极致交融;浙江台春晚以“越韵”为主题,围绕越剧文化内核展开;陕西台丝路春晚则以《丝路同欣·万里共行》为主题,展现陕西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气象。
跨界混搭创新:地方卫视春晚在节目形式上大胆创新,跨界混搭成为亮点。湖南台春晚让中西方音乐交融,将弗拉明戈与《辣妹子》混搭碰撞;北京台春晚邀请关晓彤、胡先煦、王宝强等分别代表京津冀三地的嘉宾联袂表演融合戏曲、曲艺、杂技等元素的歌曲《回家过年》。
科技赋能:依托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地方卫视春晚呈现出更为灵动鲜活的舞台。湖南台利用尖端科技赋能非遗宝藏,将非遗注入年轻活力;江苏台春晚结合2024年“孙悟空”热潮,打造原创舞曲《吴承恩》,以虚实结合的影视化视觉设计,展现孙悟空的神话故事、精神内核以及吴承恩波澜壮阔的一生。
央视春晚的改革之路
面对挑战,央视春晚已经开始尝试改革。例如,在2025年春晚中,特别邀请了来自全国林草基层的代表共同献唱《我的家》,用歌声传达对绿水青山的热爱,深情歌颂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这个合唱节目中包括来自全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的生态守护者,其中就有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的郑冕烜和郑士超。
作为一线护林员,郑冕烜最直观的感受是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时常与曾经难得一见的物种不期而遇。“周边村民发现了中华穿山甲,我们把它带到公园里放归自然。”在春晚后台,郑冕烜和同行们分享起了去年最特别的经历。他说,过去,野生穿山甲难觅踪迹,但最近几年,已经不止一次与它们偶遇。“这说明我们平时的保护见到了成效,辖区内野生动物资源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宣传也有了成效,村民们的保护意识明显提升了。”
然而,这些改革尝试还远远不够。央视春晚需要在节目质量、创新性和时代性上做出更大突破,才能重新赢得观众的心。
未来展望:央视春晚的破局之道
面对地方卫视春晚的激烈竞争,央视春晚需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求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升节目质量:重新吸引优秀的舞台演员和创作团队,提高节目制作水准,确保每个节目都能经得起观众的挑剔。
增强时代性:更多地融入当下社会热点和时代主题,如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让春晚成为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利用新技术:借鉴地方卫视的经验,运用VR、XR、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提升舞台效果和观众体验。
创新节目形式:打破传统节目模式,尝试更多跨界混搭和创新演绎,让春晚舞台焕发新的活力。
央视春晚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艺晚会,承载着无数观众的美好回忆。面对当前的困境,只有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重新赢得观众的认可,再现昔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