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水肿竟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脚水肿竟是这些疾病的信号!
"我怎么也没想到,一次偶然的脚肿,竟然差点要了我的命。" 45岁的张先生回忆起去年的经历,仍然心有余悸。一次普通的晨跑后,他发现自己的双脚莫名肿胀,起初并未在意,但随后几天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紧急就医后,医生诊断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而那看似平常的脚水肿,正是心脏问题的最早预警信号。
脚水肿:身体在向你发出SOS
脚水肿,这个看似平常的症状,可能暗藏着意想不到的风险。它不仅仅是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的暂时不适,更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的重要健康预警。
心脏病的"前哨战"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时,最先受到影响的往往是离心脏最远的器官——双腿。这是因为下肢血液循环相对较远,对心脏功能的变化更为敏感。
小腿肿胀:心梗虽发生在心脏,但其根源在于冠状动脉堵塞,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心脏功能下降时,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导致下肢静脉压升高,出现腿部肿胀或水肿。特别是单侧腿部肿胀明显,伴有疼痛或压痛时,更应及时就医。
麻木无力:双腿本身就远离心脏,血液到达这里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下肢的肌肉就没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长此以往,双腿就容易出现麻木无力,甚至开始感觉腿脚有点儿使不上劲。
皮肤颜色变化:心脏供血不足时,皮肤就容易出现颜色变化,特别是下肢部位。比如皮肤发白或发紫,这些颜色变化可能是由于血液回流不畅、氧气供应不足所致。
腿部发凉:心脏功能减弱,腿部供血不足,肌肉和皮肤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温度也会跟着降下来,感觉凉凉的。
肾病的"无声警报"
肾脏是人体的"过滤器",负责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当肾脏功能受损时,体内的水分和盐分无法正常排出,就会积聚在组织间隙,导致水肿。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引起的一种慢性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由糖尿病引起严重的微血管病变而导致的肾小球硬化,临床上以持续白蛋白尿(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蛋白尿)或(和)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性下降为特征,最终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大约30%~40%的糖尿病患者可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微量白蛋白尿:是肾开始损伤的标志(微量白蛋白尿是发现早期肾病的有效筛查方法);
水肿:早期可无症状,后期逐渐出现全身水肿;
尿中泡沫增多;
轻-中度贫血(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
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
血肌酐:血肌酐能准确地反映肾实质受损的情况,但不敏感,血肌酐一旦升高提示肾小球受损超过50%(需排除有无感染、高血糖、腹泻等原因);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 且持续超过3个月,可称为eGFR下降。
如何识别风险?
当发现脚水肿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初步判断:
观察水肿特点:心脏性水肿多发生在下肢,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凹陷;肾性水肿则可能先出现在眼睑,随后蔓延至全身。
注意伴随症状:如果伴有呼吸困难、胸闷、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记录水肿变化:注意观察水肿是否随时间加重,是否有单侧水肿等情况。
日常预防与缓解
虽然脚水肿可能暗藏风险,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这一症状。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在11点前入睡,每晚7-9小时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
清淡饮食:减少高盐、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均衡的营养摄入。
适度运动: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或游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泡脚和抬腿:睡前用温水泡脚10-15分钟,或在休息时将双腿抬高,有助于缓解水肿。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带来的额外负担。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都会影响血液循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定期体检: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定期检查心脏和肾功能。
脚水肿虽然常见,但绝非小事。它可能是身体在向你发出的重要健康预警。及时关注、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健康。如果发现持续性或不明原因的脚水肿,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切勿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