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春晚幕后:体验官与大木偶的故事
揭秘春晚幕后:体验官与大木偶的故事
2025年央视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通过创新的“春晚体验官”制度,让普通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春晚幕后的点点滴滴。从非遗传承人到地方艺术团体,从台前到幕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共同编织出这台凝聚匠心的年度大戏。
春晚体验官:让普通人走进春晚
今年春晚首次推出“体验官”制度,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代表参与节目筹备。其中,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加入尤为引人注目。作为“春晚体验官”,李子柒不仅近距离体验了春晚台前幕后的故事,更将多项非遗元素融入演出服饰,为观众带来一场传统文化的视觉盛宴。
非遗之美:从幕后走到台前
李子柒的长裙采用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上身纹路运用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背后舒展的蝴蝶翅膀融合了潍坊风筝和织金工艺。配饰方面,两侧悬挂的璎珞以绳结技艺制作,右腰、肩膀以及手持的三朵花分别用到了北京绢花、青神竹编和英山缠花工艺,身上其余花饰则结合了扬州绒花工艺。头上的桂花发饰采用了牡丹瓷工艺,另有两种发饰分别结合了螺钿和成都漆艺。
在春晚后台,李子柒还沉浸式体验了滚灯、英歌舞、河北招子鼓等多项非遗表演。她感慨道:“非遗传承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人人都是春节的非遗传承人’的文化传承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川北大木偶: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
川北大木偶剧院也以独特的方式登上春晚舞台。在少儿戏曲节目《小有戏》中,川北大木偶与戏曲小演员们同台演出,展现出传统艺术的创新活力。
川北大木偶为世界稀有的木偶剧种,其偶身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能基本完成人所能完成的一切动作,甚至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其他一些动作。向上追溯,川北大木偶戏的历史不低于200-300年。川北大木偶传承了最古老的木偶艺术,从其表演的特点及其本身,都能管窥出古时木偶艺术的精彩,特别是其唯一性,更使川北大木偶的保护和传承,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价值。
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表示,这种创新演绎方式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也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非遗文化的机会。“非遗可以从学校抓起,从小朋友抓起,这都是非常好的机会。”
幕后英雄:聚光灯外的坚守
一台精彩的春晚背后,凝聚着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以服化统筹为例,石慧君带领的团队需要提前3个月开始筹备,对接导演组、演员、品牌方等多方需求,制定详细计划并做好应急预案。
石慧君表示,筹备期过后便是紧张的录制期。“我们这个工种,一定是最早到录制现场,最晚离开的,录制期间动辄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在后台最忙的时候,整个服化团队有40多人,需要分好工,确认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样物品以及各方的需求和应对方案。
近年来,非遗类、传统文化类节目受到观众普遍喜爱,类似节目在春晚等舞台上的呈现也日益增多。为了原汁原味地呈现非遗和传统文化相关节目的魅力,服装师和造型师们也需要不停“补课”。
“大家现在很喜欢类似《天地回声——面谱》《外来女婿本地囡》这样含英歌元素的节目,英歌表演者脸上的图案很有辨识度,那么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妆容的特点。当需要拍摄唐风短片时,我们也要参考文献去研究唐朝的服饰、妆容、发型,跟导演、商家反复开会讨论定制,力求把唐风唐韵呈现得原汁原味,”石慧君回忆,“时不时我们还需要打造特效妆,比如春晚里出现的‘寿星’,他的额头是饱满突出的,那么就需要结合演员的头型去做模具和假体,在经费和时间都有限的情况下,怎么呈现良好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办法。”
随着非遗类、传统文化类节目在春晚舞台上越来越受到关注,石慧君和她的团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将这些节目呈现得尽善尽美,他们不断学习、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对春晚后台的探访,记者清晰地看到了舞台背后的汗水与付出和工作人员对春晚的热爱与坚守。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凭借着专业与敬业,为这场呈现给全国观众的文化盛宴全力以赴。他们虽不站在聚光灯下,却用自己的方式为观众带来欢乐与温暖,让这台春节晚会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2025年春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通过体验官制度、非遗元素的融入以及幕后团队的辛勤付出,这台晚会不仅展现了艺术的魅力,更传递出文化自信的力量。正如总导演于蕾所说,这是一台“开门办春晚”的人民的春晚,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同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春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