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沁教授推荐:心绞痛患者的低强度运动方案
陈淮沁教授推荐:心绞痛患者的低强度运动方案
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总主任陈淮沁教授指出,心绞痛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低强度运动方案,不仅能够改善病情,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但运动方案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定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为什么心绞痛患者需要运动?
心绞痛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榨性疼痛,可能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其他部位,通常持续数分钟,由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诱发,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可缓解。
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适度运动具有以下益处:
提高运动能力:研究表明,运动能力与寿命密切相关。即使患有冠心病,通过提高运动能力也可以延长寿命。
预防疾病复发: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改善心理状态:运动能够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如何制定运动方案?
运动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性化制定,遵循FITT-VP原则,即频率(Frequency)、强度(Intensity)、时间(Time)、形式(Type)、总量(Volume)和进阶(Progression)。
运动频率与时间
- 建议每周运动3-5次
- 每次总运动时间循序渐进至60分钟(包括热身和整理运动)
- 推荐3个月内运动康复次数为36次,不低于24次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的评估方法有多种,包括心率储备法、摄氧量储备法、峰值摄氧量法、代谢当量法、目标心率法和自我感知劳累程度分级法等。其中,心率储备法最为常用:
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
运动形式
运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
- 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 抗阻运动:如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等
- 平衡运动和柔韧性运动
运动时的注意事项
监测身体反应:运动时注意身体的感受,如有不适(如胸痛、呼吸困难、晕眩等),应及时停止运动并向医生报告。
避免清晨运动:清晨是心脏病发作的高峰期,建议选择下午或晚上进行运动。
遵医嘱: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始终遵循医生的指导,不要自行增减运动强度或改变运动计划。
持之以恒:康复运动需要耐心和毅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明显的进步。
总之,心绞痛患者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但运动方案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定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确保运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