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新能源发展的绿色先锋
盐城:新能源发展的绿色先锋
盐城,这座位于江苏中部沿海的城市,正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前瞻性的产业布局,迅速崛起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截至2024年8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548.19万千瓦,同比增长15.75%,占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19.42%,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风电装机943.86万千瓦,占全省41.06%;光伏装机571.33万千瓦,占全省10.67%。这一串串亮眼的数据,不仅展现了盐城在新能源领域的实力,更彰显了其作为“海上风电第一城”的地位。
天赋异禀:盐城的自然资源优势
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海域面积达1.8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海岸线最长、海域面积最广、滩涂湿地最多、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这里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更是接近8米/秒,沿海风电可开发总量占江苏省风电可开发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同时,盐城全年光照时间平均在2280小时左右,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风电:从近海到深远海的跨越
在大丰沿海滩涂上,巨大的风车林立,银白色的叶片随风转动。从港区乘船往浅海前行,极目远眺,一排排海上“大风车”蔚为壮观。在盐城国投集团国能大丰H5#海上风电场,长90米的叶片不停转动,发出阵阵呼啸声。“每转一圈,每台风机就能发10度电。”工作人员蒋晓松指着风车说:“风向稳定、风速大,最适合发电。”
国能大丰H5#海上风电场项目由盐城国能公司投资开发,场区中心离岸距离约67公里,规划海域面积3.76平方公里,装机容量206.4兆瓦。今年以来,32台6.4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共发电5.45亿度。
“海风”如何变成“绿电”?盐城国能公司工程师介绍,每台风机机舱顶部,装有激光测风雷达,实时监测风速、风向,并下达指令给风机偏航系统。当偏航系统收到指令后,转动机头到指定方向。在接收到“开桨”指令后,叶片由与叶轮旋转平面垂直方向转为预定角度,叶轮开始旋转至固定转速。“叶轮通过传动轴带动发电机转子转动,在发电机内部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风动能到电能的转换。”
风机产生的电流,沿电缆进入塔筒中的变压器,电压从690伏升到35千伏,再经由海底电缆汇集到海上升压站,升至220千伏。电流通行海底电缆,在海堤登陆,通过电力塔抵达陆上集控中心,接入设备、进行分流。一家能源企业的集控中心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最终,海上风电场的大部分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国家电网,少部分用于场区日常使用。
海上风电场投资规模庞大、开发技术复杂。盐城科学有序推动绿电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已集聚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等新能源开发央企。
根据规划,盐城地区尚有近海600万千瓦、远海超2000万千瓦海上风电和450万千瓦海上光伏待开发。
光伏:打造“东部光谷”的雄心
在光伏产业领域,盐城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盐城的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综合产能已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其硅片产能53GW/年,光伏电池片产能73.2GW/年,光伏组件产能95.3GW/年。
成立于2011年的盐城经开区光电产业园,作为当地重点打造的专业化光伏产业园区,已经拥有光伏企业超过80家,其中就有多晶硅、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的通威,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二的天合光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三的润阳股份,组件出货量全球第五的阿特斯等光伏行业中国前10强企业8家。
政策引领: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
盐城经开区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构建优质产业环境和营商环境,打造东部沿海地区“新三样”产业发展高地。聚焦“新三样”,盐城经开区加速推动汽车产业强龙头、晶硅光伏强生态、动力电池强链条。这里建有江苏首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省级汽车服务业集聚区、悦达汽车智创园等产业载体;建成全国最大光伏制造基地,除通威、天合、阿特斯、润阳等龙头企业外,配套企业近百家,产业规模近千亿元;动力电池产能突破60GWh,正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未来展望:向两个“2000”目标迈进
作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将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两个“2000”蓝海,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达到2000万千瓦,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000亿元,努力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嵌入更多“盐城坐标”。
盐城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能源产业的广阔未来。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盐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盐城不仅为自身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