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从清朝末代皇帝到满洲国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从清朝末代皇帝到满洲国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先是清朝末代皇帝,后又成为日本扶持下的满洲国皇帝。溥仪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次重大变革,其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基本信息
- 本名:爱新觉罗·溥仪
- 字:曜之
- 号:浩然
- 身份:大满洲帝国皇帝
- 政权:
- 清朝(1908-1912)
- 逊清小朝廷(1912-1924)
- 逊清流亡小朝廷(1924-1931)
- 满洲国(1932至今)
- 所在地:大满洲帝国
- 出生: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1906年2月7日)
- 国籍:大满洲帝国
- 政黨:總務廳 - 文官集團:木村俊夫派
- 意識形態:家長制
出生背景
溥仪出生于1906年2月7日,是爱新觉罗氏,乳名午格,字曜之,号浩然,洋名亨利(Henry)。他是大满洲帝国之皇帝,年号“康德”,称康德皇帝。在此之前,他曾是大清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因其身为清帝期间年号“宣统”,又称为宣统帝。
人物志
慈禧太后逝世前一天,她将代表着人中之龙的权柄塞进年仅三岁的溥仪手中。但小皇帝体内奔涌的爱新觉罗的血脉很快失去了原有的荣华,曾经光耀万古的帝国变作余晖,只在溥仪的心中照出一片阴翳,一片他用尽一生也难以抹去的阴翳。
1912年的辛亥革命夺走了他的帝国,1924年的甲子兵变更是把他赶出了紫禁城。而在天津,作为满人的溥仪第一次在日本人身上感受到了汉人从未有过的热情。
1931年,溥仪接过日本人的橄榄枝,在先皇龙兴之地重新拾起往日刺眼的荣光和皇冠,收拾往日宏伟的王朝留下的吉光片羽,试图借日本人的力量拂去心中的阴翳,也找到他一直以来渴望的東西。
但這力量終究不在他手,溥儀被強烈的光芒灼傷而不能動其分毫。他回顧半生,安然閉上了雙眼,不再直視那片光芒,只管讓帝國的千秋大夢在自己心中延續。滿洲模式讓生靈塗炭又如何,滿鐵鐵軌下鑄進萬千枯骨又如何,關東軍驕橫跋扈又如何,他只知道在大滿洲帝國,民物欣鳧藻,他暗自感嘆,天高高,海濤濤,清時幸遭。
生平
清朝时期
1906年2月7日,溥仪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
1908年冬,光绪帝患重病,年仅两岁的溥仪被抱入皇城,慈禧太后下令将其养育在宫中。11月14日,光绪帝崩,慈禧命溥仪继位为帝,过继于同治帝,同时兼承光绪帝之宗祧。11月15日,慈禧崩,享寿七十三岁。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两岁的溥仪在太和殿内登基成为第十二任皇帝,年号宣统,由其父载灃摄政。
1911年旨在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辛亥革命爆发,清帝国各行省各自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管辖和控制。
1912年2月12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溥仪被迫正式退位。退位后仍居紫禁城,生活上保留清帝待遇,享受民国临时政府议定的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民国时期
民国六年(1917年)张勋曾拥其复辟,十二日而败。
民国十三年(1924年)冯玉祥发动甲子兵变,废除大清皇帝称号,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次年在天津继续从事复辟活动。
满洲国时期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以熙洽为首的前清贵族向日本人提出迎接溥仪至满洲,建立君主制国家。关东军也早已认定溥仪是适合的新国家(满洲国)君主人选。
1932年3月1日,日本在满洲地区正式成立满洲国。3月9日,溥仪在新京特别市吉长道尹公署道台衙门大堂举行就职典礼仪式,宣布就任满洲国执政。
1934年3月1日,溥仪正式登基成为皇帝,年号康德,又被称为康德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