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纪念新中国神经外科拓荒人之一——沈克非教授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神外百年百科百人巡礼】纪念新中国神经外科拓荒人之一——沈克非教授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rainmed.com/info/detail?id=26579


沈克非教授(1898-1972),世界著名外科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医院管理学家,中国现代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之一,新中国神经外科拓荒人之一。沈克非教授对我国普通外科的发展和提高以及神经外科、血管外科的开拓和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上海医学院中山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刀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例额叶胶质瘤切除手术。
今年是沈克非教授逝世50周年,在沈克非教授诞辰124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沈老前辈的辉煌人生吧!

沈克非教授,浙江省嵊县人。1916年,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预备生。1919-1924年留学美国,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西储大学(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并获美国医师执照。1926-1929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助理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1929年任安徽芜湖弋矶山医院外科主任。1930-1936年,任南京中央医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外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兼任南京军医学校教育长。1937年后相继兼任湘雅医学院、贵阳医学院和内迁重庆的上海医学院外科名誉教授。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在国立上海医学院任教外科学长达数十年。1941年任重庆国民政府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1943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会长。1946年9月任国立上海医学院外科主任、教授,兼任该院附设中山医院院长。1952-1958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实验外科系主任。1958年12月调回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任副院长兼大外科主任。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沈克非教授1972年10月9日于上海病逝,享年74岁。
克己奉公 白衣为甲 志在报国
1898年3月2日,沈克非教授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一个小学教师的家庭,原名贤亚。3岁丧母,6岁入父亲执教的上海教会小学读书。1910年,考入上海租界工部局英国人创办的华童公学,因不满英籍校长的高压手段,他勇敢地指出批评,遭到压制后,虽离毕业仅半年时间,仍义无反顾,愤然离校。由于对旧社会的阿谀逢迎、口是心非颇为反感,誓做一个光明正大、克己奉公的人,他便自己改名为沈克非。他说:“克非者,克服一切非义之旧习气也。”
1914年,沈克非教授转入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学部。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军政界狼狈为奸、祸国殃民,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决心不涉足政治,而是选择了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为民众服务的医学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沈克非教授是我国神经外科先驱之一,也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中有过多次重要选择,每一次他舍弃的都是自己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选择的都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沈克非教授表示,自己的理想是科学救国,为硝烟弥漫、苦难深重的祖国摘掉“东亚病夫”这顶屈辱的帽子,为此,一生都要孜孜不倦地奋斗。对于医学,他津津乐道,十分热爱,这也是他在行医中进步神速、极具造诣之原因所在。
1924年,沈克非教授在美国克利夫兰西储大学医学院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曾被校方以优厚的待遇留用。但是当北京协和医院向他发出邀请后,他毅然回国服务。他到北京协和医院先后任外科助理住院医师两年、总住院医师一年,在这段时间内,他的外科学理论和技术急速提高,发表论文多篇,这为他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固、良好的基础。
参与筹建第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
战争年代时局混乱,当时国内著名的大医院和医学院都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在外国教会手中,中国医生处处仰人鼻息;而大城市中的众多私立医学院则以牟利为主,设施简陋,师资多为兼职,招生过滥,且缺乏临床实习条件,所培养出的医生不能造福于民。1930年,时任国家卫生署署长的刘瑞恒邀请沈克非教授参与筹建第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型现代化综合医院——南京中央医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他再次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北京协和医院已有的良好工作及生活条件,挑起重担,投身而入。这所医院的建立,在上世纪30年代到处都是洋人把持中国西医事业的局面下,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1930年,南京中央医院落成后,沈克非教授先后任该院的外科主任、副院长和院长。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医院以私立医学院培养的医生为招考对象,每年招30~40名进修医师,进行包括半年公共卫生、1年半临床各学科实习在内的2年有计划的培训。医院逐步成为进修培养和临床科研工作的基地,学员结业后分派到各地充任医务骨干。
沈克非教授为了选拔培养对象,曾不辞辛劳,经常奔走于北平、南京和上海一带,从各医学院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人才。1931-1937年,该院共培养了高级医师200多人,出色地实现了建院时的预定目标,其中许多人都已成为后来医学界的栋梁之材。这期间,沈克非教授还兼任了南京军医学校教务长,领少将军衔,为军医学校培养了三期学员,使他们在军医理论和军医技术上获得了明显的提高。
支援抗战 救死扶伤 前赴后继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之际,沈克非教授和夫人陈翠贞(我国儿科著名专家)正应国际联盟卫生部之邀在欧洲考察,闻讯国难当头,立即启程回国,全力投入救死扶伤工作。抗战爆发后,不少人唯求自保,他却把南京中央医院的床位从350张扩充至1200张,大量收治抗日受伤的将士。他每天忙碌于医院救治第一线,战火逼近南京后,他又组织和带领医院一路辗转西撤至长沙、贵阳,最后至重庆,并于沿途继续救治抗日将士。
20世纪30年代末的大西南交通十分不便,公路是唯一的通道,汽车烧的是木炭,又慢又脏;加之川贵之间的道路蜿蜒于丛山峻岭之间,翻车事故屡见不鲜。沈克非教授却冒着日寇敌机袭击和山高路陡的危险,只身一人不下10余次地往返奔波于贵阳和重庆之间,很难有机会回到位于成都的家中与家人团聚。这时,他兼任长沙的湘雅医学院、贵阳的贵阳医学院及重庆的上海医学院的名誉教授于一身,经常奔走于长沙、贵阳、重庆之间,对各医学院进行业务指导。在繁忙的临床医疗和行政领导工作之余,他特别热衷于外科的教学工作。
1941年,沈克非教授被任命为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署副署长和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医监。卫生署的事务是繁忙的,迫使他不得不放弃湘雅与贵阳两校的兼职,但对重庆上海医学院的教学任务仍然坚持了下来,直到抗战胜利结束。
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印度、缅甸前线,沈克非教授不顾个人安危,随军到了战争最激烈、最残酷的缅甸前线救治伤员。最危急的一次,沈克非教授在后方医院所在地已被日寇占领、无法与前线军部和国内取得联络的情况下,只身一人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从缅甸前线徒步1个多月返回中缅边境。
新中国 新征程 新贡献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毅然辞去卫生署副署长之职,弃政从医,回到在歌乐山艰苦办学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任专职的外科主任和教授,以后又兼职任该院附属中山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中山医院在他的精心领导下,规章制度严格,纪律严明,信誉卓著,业务蒸蒸日上。
新中国成立前夕,沈克非教授拒绝离沪赴台,他坚守岗位,使医院上下情绪稳定,工作有条不紊。1949年解放后,他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各项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配合军管会改革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中山医院转变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完整的、井然有序的人民医院,并交给军管会,在军管会领导下继续努力工作。不久,他被选任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多次受到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接见。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沈克非教授(右三)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
人大代表沈克非教授(第二排左二)在北京怀仁堂聆听报告
1950年12月2日,由沈克非教授主刀、史玉泉教授作为助手,在中山医院成功切除了一例右额叶脑胶质瘤,这不仅是新中国首例额叶胶质瘤切除手术,而且拉开了上海作为中国神经外科重要基地的序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