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领南极冰架保护新趋势
中国引领南极冰架保护新趋势
近期,佛罗里达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南极冰架正在悄然消失,主要原因是频繁的小规模冰崩事件。这一发现进一步凸显了南极科考的重要性。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持续发力,不仅建立了多个科考站,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保护南极冰架和研究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南极科考站建设成就
目前,中国已在南极建立了5个科考站,形成了覆盖不同区域的科考网络。其中,秦岭站是最新建成的第五个科考站,填补了太平洋扇区的科考空白。
秦岭站位于南极洲东部维多利亚地罗斯海沿岸的恩克斯堡岛,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造型设计理念源于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建筑外观独特,采用钢结构体系,用钢量超过每平方米300kg。为应对极端恶劣的环境,秦岭站配备了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超过60%的能源来自太阳能光伏和风能。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中国是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南极冰盖国际合作“环”计划的重要发起国和参与国。该计划旨在通过航空观测,获取南极冰盖接地区域的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为评估南极冰盖物质总量变化、冰盖不稳定性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提供依据。
在第40次和第41次南极考察中,中国科考队依托“雪鹰601”固定翼飞机,成功完成了多项航空调查任务。特别是在第41次考察中,科考队沿南极冰盖边缘执行了中山站—莫森站—恩德比地—中山站的航空遥感观测,填补了恩德比地核心区域接地线附近冰厚和冰下地形数据空白。
科研成果丰硕
在南极科研方面,中国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例如,在昆仑站,科考队首次使用红外水汽吸收窗口开展天文观测,成功在1.4微米波段对红巨星HD29712进行观测,并计划在极夜期间监测一批暗弱的红矮星、褐矮星。此外,科考队还新安装了昆仑站湍流廓线测量仪,用于测量低层大气湍流的垂直廓线,为未来望远镜自适应光学仪器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完善的南极条约体系参与者
中国一贯支持《南极条约》的宗旨和精神,秉持和平、科学、绿色、普惠、共治的基本理念。自1983年批准加入《南极条约》以来,中国陆续批准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等重要国际南极法律文件,并积极参与南极全球治理。
科考队员的奉献精神
中国科考队员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开展科研工作,展现了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实力和决心。例如,第36次南极科考队在执行航空科研任务时,曾遇到飞机外天线结冰的危险情况,机长临时将飞行高度从3500米提升至5000米,科考队员在高反情况下坚持完成任务。
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卓越成就,不仅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也为保护南极冰架和维护南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中国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球合作,共同应对南极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