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交通发展新格局
构建区域交通发展新格局
2024年,广东多个重点交通项目陆续建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从跨海大桥到穿山隧道,从高速公路改扩建到铁路项目贯通,这些项目正重塑着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区域的交通版图。
黄茅海跨海通道(图源:江门日报)
深中通道(图源:羊城派)
雄信高速航拍图(图源:羊城派)
佛莞城际铁路:3标狮子洋隧道施工的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狮子洋号”(图源:直播粤港澳)
跨海通道建成通车:打通区域交通“大动脉”
深中通道:破“圈”连通,创10项“世界之最”
世界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世界上最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2024年6月30日15时,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历时7年筹备、7年建设,创下10项“世界之最”,深中通道“深中连接”的宏伟“施工图”,终于落地成为“实景图”。作为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路线全长约24公里,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项目概算总投资约460亿元。
深中通道所处海域水文地质条件异常复杂,且工程建设受航空、水运、环保等多重因素限制,项目建设克服了无数世界级技术挑战。在东人工岛,项目团队攻克了海域深厚软基超深超宽基坑集群工程施工阶段防渗止水及回填均匀控制难题,破解了深基坑施工抵近构造物小变形世界难题;在深中大桥,项目团队研发了正交异性桥面板U肋双面埋弧全熔透焊接工艺,保障了钢桥面板的质量稳定性;在中山大桥,项目团队创新采用“超宽钢箱梁设计及架设”“斜拉索预张和主梁分阶段焊接”等技术,解决了主梁架设大变形、斜拉索张拉小空间的技术难题。
作为世界级超级工程,深中通道补上了珠江口“A”字形交通骨架的关键一“横”,将进一步打破“圈”之间的边界。
黄茅海跨海通道:“C位”出道,首创7大创新技术
首创5座“小蛮腰”造型主塔、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施工技术、海中超大跨多塔斜拉桥高性能结构体系及减震耗能装置……
2024年12月11日下午3时,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试运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以一道弧线划过海洋,被形象地称为“大C湾”。路线全长约31公里,跨海长度约14公里,双向六车道,设置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2座主桥,隧道2座,互通4座,服务区1处。
黄茅海跨海通道首次创下七项创新技术,在“工程奇迹”中,最吸睛的是其首创的5座“小蛮腰”造型主塔,主塔均为纤腰独柱式异形索塔,塔高254.7米,相当于90层楼的高度。在5座主塔“利剑”之外,黄茅海跨海通道和高栏港大桥之间呈弧形的非通航孔桥上的19个桥墩,宛如护卫兵,连通着两座通航孔桥。这正是项目的另一技术新亮点,即全离岸海洋环境下TY型墩施工技术。这种设计将常规设计的两根墩柱合并成一个,不仅能减少桩基和墩身的数量、盖梁的重量、对水流的阻挡,还与海上“小蛮腰”主塔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达到美观稳定的效果。
作为打通珠三角连接粤西沿海地区的重要突破口,黄茅海跨海通道建成后,珠海到江门的通行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左右,为粤港澳大湾区与粤西地区的产业、科技、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高速公路多线齐开: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
2024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1.17万公里,共建成18个高速公路项目,其中南雄至信丰(省界)高速公路(广东段)、武深高速公路始兴联络线、中开高速中山段等17个项目通车。它们不仅紧密串联起省内各个城市,打破区域之间的地理隔阂,更将助力全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区域间的深度融合。
南雄至信丰(省界) 高速公路(广东段):“银杏之都”,粤赣通途畅连两地
2024年6月15日,广东南雄至江西赣州信丰(省界)高速公路(广东段)(以下简称雄信高速)正式通车。雄信高速全长约41.317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项目通车后,从韶关南雄到江西信丰,可节约30分钟车程。
南雄市是中国的银杏之都,雄信高速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建造绿化新景观。进入主线,绿色的防眩网隔开了对向车道,防眩网中间还有金黄色银杏叶作点缀;在全线收费站、互通和服务区以较多的银杏科植物布置;在长市收费站,运用绿化点缀,以精细城市园林手法,在不同区域增加植物组团和景石,结合银杏,呈现五彩斑斓的效果,形成了“山水尽染饰雄州,一路金秋一道红”彩绘大道的美丽景色。
银杏元素不仅运用在高速公路的景观打造上,还是服务区的特色主题。服务区的主体建筑设计风格以岭南建筑为基础,融合了珠玑古巷建筑肌理,构成综合交错、连续坡屋顶的“巷弄”建筑。此外,服务楼主体建筑还融入了“姓氏文化”和银杏元素设计。
武深高速公路始兴联络线:“花园高速”,武深添翼加速融合
苍翠茂密的树丛中,高速公路穿行而出;和风煦日,蓝天白云与广袤田野交织,高速公路如一条缎带将天空与大地、自然与城市紧密相连……
2024年6月16日,号称“花园高速”的武深高速公路始兴联络线(以下简称武深联络线)正式通车。项目全长29.55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达100公里/小时。通车后,从深圳经武深高速往赣州方向的行车时间将缩短约30分钟。
作为生态和谐、低碳环保的山区绿美公路样板工程,武深联络线坚持生态资源“全平衡”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巧妙化解了崩塌、滑坡、隐伏岩溶、水土流失等不良地质问题,在耕地占补平衡、路基土石方填挖平衡、现有红砂岩利用平衡上多措并举。
“底蕴”是“花园高速”武深联络线的另一个亮点关键词,服务区以“九龄”为名,其新中式建筑的坡屋顶犹如一本“书卷”,楼宇中庭则采用“天圆地方”造型,描绘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
中开高速中山段:大道如虹,中开连接“超级通道”
2024年6月30日,中山至开平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中开高速)正式通车。中开高速与在建的深中通道相接,中山段长44.1公里,按照“双向八车道+高标准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设计时速为100公里。
据了解,普通高速公路的桥隧比约为20%—30%,而中开高速全线桥隧比达到57.9%,中山段的桥隧比更是高达94%。其中,上跨广珠城际铁路桥是关键控制性节点工程,也是目前广东省内单体转体重量最大的多点支撑、全自动控制转体桥;大常山一号隧道,是国内首例既有三车道隧道原位扩建工程,在既有开挖支护成型的双向六车道隧道基础上扩挖至双向八车道。
在中开高速的建设过程中,科技力量硬核“出圈”,助力项目实现多个“从零到一”的突破。与此同时,项目的火炬区零碳智慧服务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项目名单,是广东省唯一入围的试点项目。因服务区地处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项目通过设置光伏、储能、充电、换电系统,实现服务区用电100%“绿由”供应和“碳中和”运营,全面实现服务区的零碳排放。
中开高速与深中通道同步开通后,深圳、中山、江门将实现高速“一线牵”,形成“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的通勤圈。
铁路建设成果丰硕:按下湾区融合“加速键”
2024年,广东轨道交通建设成果丰硕,多条铁路的开通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梅龙高铁的开通,使广东进入“高铁环线”时代,完善了高铁网络布局;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的贯通,形成大湾区1号线“超级地铁”,加速了大湾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
梅龙高铁:加速“融湾”,互联互通激发活力
从谋划到开工历时12年,从先行工程开工到全线开工仅用198天,创造近十年全省铁路建设的最快速度……2024年9月14日,梅龙高铁开通运营。梅龙高铁全长98公里,设计行车速度350公里/小时,途经梅州、河源,共设4个车站。
梅龙高铁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全线桥隧比达到83.73%,包括正线桥梁92座、隧道52座。其中,下黄田隧道是梅龙高铁全线最长的隧道,针对其复杂的地质条件,项目团队采取长隧短打、斜井开挖的方式,多点施工、协同作业,并采用3D全息扫描分析等新型工装工艺和智能化建造技术,为隧道贯通提供了保障。
此外,梅龙高铁新建了兴宁南站、五华站。其中兴宁南站的站房设计以兴宁传统花灯为理念,将其抽象成八角形渐次缩进层层错落,演变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形式;五华站的站房设计理念是“承韵秦汉、匠心五华”,将五华境内狮雄山等遗址雄浑大气的秦汉建筑转换成具有现代尺度与美感的设计语言,把传统四坡屋顶转变成优美的大弧线形式,檐下空间同样以曲线与之呼应。
梅龙高铁是首条由广东省全额投资建设的高速铁路,是粤东地区连接华中、华北地区的高速客运通道组成部分,是支撑粤东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础设施。
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铁路:“超级地铁”,5座城市“一线牵”
列车飞驰,广州到佛山、东莞中心区半小时可达,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5座城市实现“一线牵”……
2024年5月26日,广佛南环、佛莞城际正式开通运营。这两条线路与已运营的莞惠、佛肇城际串联贯通,共同构筑起一条长258公里,连接惠州、东莞、广州、佛山、肇庆5座城市,最高时速达200公里的“超级地铁”。
因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江河水网密布、周边环境敏感,桥隧比高达93%,广佛南环、佛莞城际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在建设过程中攻克了多项技术难点。其中,在佛莞城际狮子洋隧道,项目团队啃下了水下铁路盾构隧道技术这块“硬骨头”,采用直径13.61米的盾构机,盾构施工埋深大、水压大,最深处达78米;在建设广佛南环城际铁路东平水道特大桥时,项目团队将墩—梁分离的铁路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结构体系应用于时速200公里的无砟轨道城际铁路,创新性地采用了“粘滞阻尼器+带泄压阀的速度锁定装置+双曲面支座”的减隔震设计。
不同于传统城际铁路,“超级地铁”将全面启用“站站停+大站快车”的公交化、地铁化运营模式,乘客可随到随走,无须提前购票。同时,支持使用地方交通卡刷卡和扫码上车,方便快捷。
结语
2024年,广东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成果斐然。深中通道和黄茅海跨海通道两大“超级工程”的顺利通车,成为改写区域交通格局的磅礴一笔;17个已通车的高速公路,进一步助力全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区域间的深度融合;而梅龙高铁、“超级地铁”的贯通运营,再次为大湾区融合按下“加速键”。
这些重大交通项目不仅完善了广东的交通网络,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区域协同的“黏合剂”、民生改善的“新引擎”,为广东的未来发展铺就了更加广阔的通道。
本文原文来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