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春晚如何重获新生?
互联网时代,春晚如何重获新生?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春晚这个曾经潮流的代名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丰富的娱乐资源,使得春晚从以前占每个人娱乐资源的大部分迅速下降到一个微不足道的比例。同时,春晚的初衷也发生了变化,从联欢晚会变成了宣传平台,导致节目内容导向的变化,特别是语言类节目的质量直线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春晚如何适应新时代,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春晚收视率的起伏
近年来,春晚的收视率经历了显著的起伏。从2016年到2019年,春晚的收视率还在30%以上,但到2020年以后,收视率跌至20%出头。2021年更是创下21%的历史新低。然而,2025年春晚却实现了惊人的复苏,总收视份额达到50.93%,央视综合频道收视份额更是高达35.19%,创下近14年新高。
这一变化背后,既有内容创新的因素,也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2024年,许多行业遭遇困境,人们在生活压力下减少了社交活动,反而让春晚成为家庭团聚时的首选娱乐方式。同时,春晚通过创新互动和社交媒体传播,成功激活了年轻观众群体。
互联网对春晚的重塑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春晚的传播和互动模式。近年来,互联网大厂纷纷与春晚合作,通过红包互动、社交媒体话题等方式,极大提升了春晚的参与度和话题性。
2025年春晚,新媒体端直点播收视次数达28.17亿次,同比增长6.9亿次;春晚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达166亿次,比去年同期增加5.5亿次。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对春晚传播的助力作用。
互联网大厂的参与方式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撒钱换流量”,到现在的技术赋能和品牌价值传递。例如,阿里巴巴时隔7年重返春晚,不仅带来了25亿元的红包活动,更通过阿里云的AI技术和云计算能力,为春晚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B站、小红书等平台则通过独家互动和内容共创,进一步扩大了春晚的影响力。
春晚的创新突破
面对挑战,春晚也在积极求变,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突破,重新吸引观众。
在内容创新方面,春晚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2025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整场晚会融入了百余种非遗元素和多个国宝文物。从李子柒融合13种非遗的战袍,到主持人身着的宋锦礼服,再到《栋梁》等创新节目,都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形式创新方面,春晚积极拥抱新技术。《栋梁》节目采用XR+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打造出沉浸式的虚拟舞台空间。AI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如阿里云通义AIGC技术在多个节目中实现创新应用,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春晚面临的挑战
尽管有创新和突破,春晚仍面临诸多挑战。节目质量下滑是导致观众流失的重要原因。语言类节目缺乏新意,教育意味过重,难以满足观众对欢乐的需求。此外,传统演员的流失也影响了节目的吸引力。陈佩斯、赵丽蓉等经典演员的缺席,让春晚失去了不少观众基础。
春晚的未来展望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春晚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不断创新突破。
首先,要提升节目质量,特别是语言类节目的吸引力。可以考虑引入更多年轻演员和新锐编剧,让节目内容更贴近当代观众的需求。其次,要继续深化与互联网的融合,利用新技术提升节目表现力,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力。最后,要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吸收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
春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和情感。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不断创新,适应时代发展,春晚依然能在互联网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