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湿地公园:国际候鸟的“加油站”
深圳湿地公园:国际候鸟的“加油站”
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这片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红树林湿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候鸟前来栖息。作为广东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这里不仅是候鸟的“加油站”,更是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候鸟的“深圳湾驿站”
深圳,这座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每年10月至次年4月都会迎来一场特殊的“迁徙盛宴”。超过10万只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将深圳湾作为它们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这里不仅是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更是全球候鸟迁飞通道上的关键节点。
深圳湾的湿地环境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安全的栖息场所。这里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为鸟类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同时,湿地中的鱼虾、贝类等生物也为候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补给。每年冬季,深圳湾都会迎来大批候鸟,它们在这里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迁徙做准备。
深圳的湿地保护之路
为了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深圳近年来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据统计,深圳湿地总面积达3.61万公顷,保护率达45%。其中,红树林总面积296公顷,61%划入自然保护地严格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湿地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例如,深圳湾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红树林,不惜将滨海大道北移200米。这种“让路”精神,体现了深圳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之道。
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的新使命
2023年9月,经《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落户深圳。这一决定,既是对深圳湿地保护工作的肯定,也赋予了深圳新的历史使命。
国际红树林中心将作为共谋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共促红树林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下一步将建立健全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全球红树林保护事业迈向新高度,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打造国际湿地城市
深圳并未满足于现状,而是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根据《深圳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5)》,深圳将在“十四五”期间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至少51公顷,到2035年力争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这一目标的提出,展现了深圳建设国际湿地城市的决心和信心。
从最初的“让路”精神,到如今的国际红树林中心,深圳在湿地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有目共睹。未来,随着更多湿地保护项目的实施,深圳必将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