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盐加碘:提升国民智商的关键一“碘”
食盐加碘:提升国民智商的关键一“碘”
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显示,自1924年普及碘盐以来,美国人的平均智商提升了3.5分。在碘缺乏最严重的地区,男性平均智商甚至提高了15分。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碘盐对智力发展的关键作用,也为我们理解全球范围内的碘缺乏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从美国研究看碘盐的重要性
20世纪初,美国开始在食盐中添加碘,以应对当时普遍存在的碘缺乏问题。这一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远超预期:研究发现,碘盐的普及不仅改善了国民健康状况,还显著提升了人口的整体智力水平。
这一突破性发现来自经济学家James Freyer、David Weil和Dimitra Politi的研究。他们通过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征兵者的军种分配情况,巧妙地推测出不同地区的智力水平变化。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在碘含量最低的地区,1924年后出生的男性进入空军(通常需要更高智力)的比例显著增加,平均智商比前辈高出15分。从全国范围来看,碘盐的普及使平均智商提升了3.5分。
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20世纪发达国家智商普遍上升的现象(即“弗林效应”),也凸显了碘盐对人类智力发展的重要性。然而,这一问题远未解决。据统计,全球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碘摄入不足的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这一问题也并未完全消除。
中国碘缺乏病防治:从严重流行到有效控制
中国曾是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上世纪70-80年代的调查显示,全国有3500万甲状腺肿患者和25万克汀病患者。碘缺乏病病区的学龄儿童智商比非病区平均低12.45个点,重病区约有5%-15%的儿童存在轻度智力低下。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国于1995年全面实施食盐加碘政策。这一举措的效果立竿见影:到2022年,全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已从1995年的39.9%提升至91.2%,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从20.4%降至1.5%。人群碘营养总体处于充足水平,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达到212.4微克/升。
特殊人群的碘营养需求
尽管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某些特殊人群仍面临碘缺乏的风险。孕妇、哺乳妇女和婴幼儿是碘缺乏的高危人群。孕妇对碘的需求量远高于普通人群,如果摄入不足,会影响胎儿大脑发育,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研究显示,即使是轻度的碘缺乏,也可能影响子代的认知功能。
上海等沿海城市的情况值得关注。尽管这些地区水碘含量相对较高,但研究发现孕妇仍存在碘缺乏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孕妇的甲状腺自身免疫功能会发生改变,加上妊娠反应、水肿等因素,容易造成碘摄入不足。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群,也需要关注碘营养状况。
科学补碘:持续关注,巩固成果
尽管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保持警惕。一方面,部分地区的碘营养状况仍不理想;另一方面,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一些人开始质疑食盐加碘的必要性,甚至主动选择无碘盐。
事实上,食盐加碘是经过科学验证的补碘方式,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和生活化的特点。根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如果不吃加碘食盐,单纯通过饮食难以满足日常碘营养的需求量。目前,我国的食盐加碘标准为20-30毫克/公斤,如果按照每日推荐摄入量5克计算,从加碘食盐中获得的碘约为80-120微克,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人每日摄入量150微克/天基本吻合。
当然,补碘并非越多越好。对于高水碘地区,如黄河流域部分地区的河北、山东,居民需要通过更换水源等方式避免碘过量。此外,甲亢患者等特殊人群也需要注意碘的摄入量。
在第31个“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之际,让我们再次强调:食盐加碘是守护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措施。它不仅有效预防了碘缺乏病,更提升了国民整体素质。让我们科学认识碘营养,持续关注重点人群的碘摄入,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