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苏轼,你了解吗?
这样的苏轼,你了解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的诗词名篇泽被后世
其展现的价值观念、心路历程
与他的家庭、家风密不可分
今天
小布要为大家分享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苏轼的家风故事
↓↓↓
我们在课文里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惠崇春江晚景》,也在《诗词大会》中听过苏轼《望江南》中的名句“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的作品清新豪健、纵横肆意,但你对苏轼的故事了解吗?
千百年来,那么多的文人雅士对苏轼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的艺术成就高不可攀,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他具有中国文人最难能可贵的高尚人格,具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
苏轼别名苏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都是非常有名的文学家,他们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的一家人。
很多人只看到“三苏”伟大的文学成就,但却较少思考,这些成就是怎么来的?其实,除了他们本人的天赋、聪明、刻苦和外在环境之外,也离不开良好的家风传承。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修编的《苏氏族谱》中告诫子孙:薄于为己而厚于为人,事父母极于孝,与兄弟笃于爱,与朋友笃于信。意思是:对自己要严格要求、而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侍奉父母要尽到最好的孝心,兄弟之间要互助关爱,与朋友相处要坦诚守信。
“苏洵家训”被作为古今二十四篇名门家训中的第八篇收入了《名门家训》一书并流传至今,专家学者们把苏氏家规家训家风的核心内容总结为“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
正是因为受到家风家训的熏陶,苏轼才写下了“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名句,他认为,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为官从政以廉为先,为官之道以廉为首。
苏轼所到之处,言行如一,勇于担当,屡遭贬黜而无怨无悔,令后世景仰。比如苏轼在黄州,也就是现在我们的湖北省黄冈市工作的时候,倡议成立民间慈善机构——育儿会,邀请当地富户加入,捐献钱物,帮助乡间贫民抚养新生儿,让数以百计的孩子得以存活。苏轼也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在大规模的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他在湖心亭一带建立了三座石塔,也就是现在的三潭印月,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被建筑在了湖中,成为了现在的“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西湖旁边曾有一座安乐坊,是一家看病住院不收钱的公立慈善医院,创始人正是苏轼。这个领先时代的创新举措,在史册上留下了令人称道的一笔。
苏轼诗词里的“纵横肆意”是他留给自己的洒脱,但是他把敬业爱业、勤政廉政的精神留给了历史,苏氏家训正是他人生的写照,读书不是为了谋取名利,而是要做一个正当的、有利于社会的人,这是家训赋予苏轼的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