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传说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孟姜女传说孟姜女故事的演变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中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历史悠久,跨越多个朝代,经历了口耳相传、文献记载、音乐编曲、戏剧演绎,乃至现代媒体的传播,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么,孟姜女的故事是如何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于齐国。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国,读《东周列国志》的人会发现,“×姜”总是齐国的代表。孟姜是齐将杞梁的妻子,公元前549年,杞梁在莒地战死。齐庄公在郊外遇到孟姜,表示慰问。孟姜认为郊外非吊丧之所,拒绝接受,庄公于是特地到她家中进行悼念。孟姜以知礼著称,还以善哭闻名,淳于髡曾说:“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改变国俗。”这一记载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期,已有孟姜女在丈夫死后,面向城墙哭泣,城墙为之崩塌的记载(见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具体是哪一座,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之分,但均位于齐地,而非秦的万里长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认为是莒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发展成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框架。《周贤记》将故事背景移至燕国,孟姜名为孟仲姿,杞梁变为杞良。杞良为逃避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极重贞操观念,只允许丈夫一睹女儿之体,因此二人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
古代战争频繁,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成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以及之后历代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关于孟姜女的故事。唐代诗僧贯休的《杞梁妻》更是直接咏叹孟姜女哭长城之事。这一题材在诗人的笔下广为流传,推动了故事的传播。
从元代开始,孟姜女的故事逐渐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文献对此有详细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女的角色逐渐演变,如孟姜女、孟姜女、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字的出现。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建庙热潮。现知最早的孟姜女庙建于北宋时期,在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发现了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将孟姜女视为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在修建马路时,于老北门城脚下发现一石棺,内有石像,胸刻“万杞梁”三字,为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预言“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始皇捉拿万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始皇允许孟姜完成修桥、造坟、哭祭三件事,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版本中,孟姜女成为松江人。
孟姜女传说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历经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孟姜女的故事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扩展资料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其故事的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实,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孟姜,一个是杞梁,历史上确有此人,并非虚造。 孟姜女传说渊源很早,从战国时期开始就见端倪。 《春秋左氏传》 、 《礼记·檀弓》、《孟子》以及汉代《说苑》《列女传》等都有一些片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