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走书:千年古城的文化新声
宁波走书:千年古城的文化新声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这是宁波的城市精神,也是宁波走书数百年来传承与创新的真实写照。
从清代走来的艺术瑰宝
宁波走书,又名“唱新闻”,是浙江省四大地方曲艺之一,起源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它以说唱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时事新闻。2008年,宁波走书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宁波文化的一张金名片。
宁波走书的表演形式独特,通常由一人或多人演唱,配以三弦、琵琶等乐器伴奏。演唱者手持折扇,身着长衫,以说、唱、做、表等艺术手法,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观众。其唱腔优美,语言生动,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跨界融合:传统艺术的现代演绎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推出的《听·见》系列给出了一个精彩的答案。
自2015年首推《听·见 苍水》以来,《听·见》系列已走过十个年头,相继推出了《听·见 牡丹灯》《听·见 阳明》《听·见 天一》等12部剧目。这些作品以创新的方式,将宁波走书融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重焕生机。
在《听·见 牡丹灯》中,宁波走书与沙画艺术巧妙结合,演绎了发源于古代明州城月湖,流传于日本、韩国的民间传说《牡丹灯笼》。演出过程中,宁波走书的说唱艺术与沙画的视觉美感相得益彰,生动再现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2019年,在《听·见 阳明》实验戏剧版中,主创团队更是大胆尝试了拟音手法。演出中没有传统的音效和乐器,而是用黄豆和竹篓模拟下雨,用铁片模拟打雷,用塑料袋摩擦模拟焦虑撕裂感。这些创新性的艺术处理,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感受王阳明的心路历程。
数字化转型:非遗文化的未来之路
在数字化时代,宁波走书的传承与创新也在与时俱进。2021年,《听·见 鄞令王安石》打破常规,采用庭院实景浸入式戏剧录制,进行线上展播。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演出的时空限制,也让更多的观众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这门传统艺术。
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菁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尝试,让宁波走书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非遗文化的传承,需要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从古至今,宁波走书承载着宁波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如今,它正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讲述着新时代的宁波故事。正如宁波的城市精神“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所展现的那样,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以新的方式,连接过去与未来,展现着宁波文化的魅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