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用药误区大揭秘!
老年人用药误区大揭秘!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一年的医疗费用高达3000多亿元,占健保支出的41%,其中大部分用于药物治疗。然而,随着用药种类的增加,老年人用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项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多重用药率高达70.8%,每日平均服用药物数量达8.6种。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用药误区频发,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老年人用药的十大误区
不遵医嘱,擅自增减药物
有些老人一旦发现患病,治疗操之过急,随意加大药物剂量。例如,血压降得太快或血糖降得过低可能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头晕、乏力,甚至低血糖昏迷。有的老年人一旦病情稳定,又开始自行减量,导致血压、血糖波动,病情可能加重。道听途说,听信他人治疗方案
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治疗药物,治疗机制不同。要针对同一疾病的不同类型,在医生和药师指导下选择针对性药物,不能因为别人用了效果好,跟风随意换药。盲目养生,大量服用保健品
有的老年患者不加鉴别地相信广告宣传或所谓的民间养生秘诀,不咨询医生,就买来各种补药或保健品吃。部分药品价格不菲,疗效有限,不但浪费金钱,多种药物还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病情延误或药物中毒,得不偿失。没有症状,不用吃药
一些老年患者虽然血糖、血压明显升高,但没有明显不适症状,以为自我感觉良好就可以不服药,直到出现卒中等脑血管意外,才有“感觉”,为时已晚。是药三分毒,不吃或者少吃药
正规药物均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只要在医生和药师的正确指导下服药,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都是轻微可控的,身体可以耐受。随意性大,服药不定时
要想使机体对药物能较快而完全地吸收,并达到适当的血药浓度及最佳治疗效果,应在规定时间内给予恒定剂量,即强调服药的时间性。例如,降压药一般应在晨间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品应在饭后或饭中服用,降血脂药宜在睡前服用。而有些老年人不遵守这些用药规律,影响了治疗效果。服药困难,掰开研碎服药
部分老年患者觉得药片太大或自己的吞咽功能下降,将药片掰开研碎,或将胶囊中的颗粒倒出服用,部分药品确实可以这样服用,但对一些控释片、肠溶药品不能随意破坏药物结构,需咨询医生和药师后再用药。药物有依赖性,要定期更换
合适的药物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对重要器官均有保护作用。在选用某些药物后,如果效果理想且没有发生不良反应,不建议随意换药。滥用维生素、抗生素、中药
有的老年人认为维生素没有副作用,是万能补药,实际上老年人只要均衡饮食,一般可以摄取足够的维生素,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必要的维生素。有的老年人对抗生素过分依赖,一有感冒、腹泻就服用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主要是抑制细菌,应在病因明确的情况下按医嘱服用抗生素。老年群体中,认为中药无毒、无副作用的观点很普遍。其实,所有的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反应,滥用中药也会中毒,中成药和西药也不能随意组合。中药强调辨证施治,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只要服药就行,不重视生活方式改善
对于常见的慢性病,如高血压或糖尿病,除了服用药物,治疗还要结合良好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合理运动(每周3至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避免剧烈运动。抱着只要服药,就可以大吃大喝的态度,血压、血糖、血脂肯定无法得到良好控制。
老年人用药误区的成因
知识缺乏:许多老年人对疾病和药物知识了解不足,不清楚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副作用。
信息来源混乱:老年人容易受到广告、保健品推销或他人经验的影响,这些信息往往缺乏科学依据。
经济因素:一些老年人出于经济考虑,会减少用药或选择价格更低的药物,而不考虑疗效。
记忆力减退: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下降可能导致老年人忘记服药或重复服药。
多病共存: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这增加了用药的复杂性。
如何避免用药误区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和建议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换药物。
定期复诊:定期去医院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方案。
用药记录:建立用药记录本,详细记录所服用的药物、剂量和时间,避免漏服或重复服药。
咨询专业人士:在使用任何新药或保健品前,先咨询医生或药师,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和禁忌。
健康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适量运动,不依赖药物解决问题。
用药评估:定期进行用药评估,精简不必要的药物,避免多重用药带来的风险。
家庭支持:家人应关注老年人的用药情况,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必要时协助管理药物。
结语
老年人用药安全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面对日益严峻的用药安全问题,我们不仅要提高老年人的用药知识,更要建立科学的用药管理体系。这需要老年人、家庭成员、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联动,才能真正解决老年人用药误区问题,保障他们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