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台春晚舞美设计揭秘:沉浸式京津冀社区里的“人民春晚”
2025北京台春晚舞美设计揭秘:沉浸式京津冀社区里的“人民春晚”
1月29日晚,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如期而至。作为省级卫视春晚的佼佼者,北京台春晚今年以“春天花会开,幸福向未来”为主题,首次实现京津冀联合录制,并在舞美设计上打破常规,以“去舞台化”的方式创造了无界限、零距离的沉浸式京津冀社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突破传统:打造沉浸式京津冀社区
走进2025北京台春晚的演播厅,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生活社区。舞台设计摒弃了传统的镜框式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热闹的饺子馆里,演员们围坐在一起包饺子、煮饺子;温馨的小院里,老人们坐在长椅上唠家常、吹口琴;街边的超市、照相馆、花店等生活化场景一应俱全,孩子们在小巷里追逐嬉戏,年轻的夫妻手挽手从花店出来,怀里抱着一束新鲜的鲜花,让观众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家乡味。这些精心设计的生活化场景,让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烟火气,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区生活中。
这种“去舞台化”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晚会中舞台与观众的界限,让表演者与观众能够更加自然地互动。演员们不再局限于舞台中央,而是可以自由穿梭于各个生活场景中,与观众进行近距离的交流。这种设计不仅让舞台层次更加饱满,也让观众与表演嘉宾的轨迹如影相随,在真实的环境里发现日常生活的美好时刻,感受生活的温度和松弛感。
科技赋能:创新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在追求生活化的同时,2025北京台春晚的舞美设计也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中心舞台区由八组数控升降机组成,俯瞰的形状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寓意着“平安吉祥”;舞台后方由八组竖屏组合而成,寓意着“福满八方”。整场晚会通过4K制播、升降台、多屏联动、数控灯光以及AIGC特效等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打造出融会现代科技与生活场景的沉浸式空间,也让今年的歌舞类节目视觉效果呈现出超越“晚会”的质感。
在檀健次的表演中,借助数控升降舞台装置、AR技术等新手段拓展舞台空间层次,在舞台上打造出一个“反重力”的未来城市。当音乐响起,数控升降舞台灵动起伏,配合着AR技术呈现出的悬浮建筑、流动霓虹,与檀健次充满力量感又不失细腻的舞步完美契合。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超现实世界,沉浸式感受未来都市的奇幻氛围,突破了传统舞台表演的局限,让这场演出成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视听盛宴 。
文化创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诠释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成果,2025北京台春晚在舞美设计中巧妙融入了三地文化特色。河北省级非遗“黑闺女饺子”、唐山宴特色面点等河北元素,天津杨柳青年画、北京京剧等传统艺术,都被巧妙地融入到舞台场景中。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三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念。
在节目编排上,京津冀三地的艺术家们也进行了深度合作。河北籍艺人王宝强与北京籍艺人关晓彤、天津籍艺人胡先煦联袂献上歌曲《回家过年》,节目融合戏曲、曲艺、杂技等多种元素,展现了三地文化的和谐统一。
人文关怀:让春晚更有温度
2025北京台春晚的舞美设计,不仅追求视觉上的创新,更注重传递人文关怀。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设计,晚会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让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温度。这种设计让春晚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一场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全民联欢,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人民的春晚”。
此外,晚会还通过歌舞、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对老年人、年轻人等不同群体的关注。比如周深演唱的《她说,老啦》就通过歌声唱出了长辈对儿女的深情和牵挂,提醒人们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结语:春晚创新的“北京经验”
2025北京台春晚的舞美设计,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它打破了传统晚会的舞台界限,通过生活化场景的营造和现代科技的运用,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京津冀社区。这种设计不仅让晚会更加贴近生活,也让观众感受到了浓浓的烟火气和人文关怀。
这种创新模式,为未来的春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证明了春晚不仅可以是高大上的艺术表演,更可以是贴近生活的文化盛宴。这种“去舞台化”的设计,让春晚真正成为了“人民的春晚”,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舞台上焕发出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