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研究:ctDNA+CMS分型预测肠癌复发,精准医疗迎来新突破
复旦新研究:ctDNA+CMS分型预测肠癌复发,精准医疗迎来新突破
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彭俊杰教授团队在《欧洲癌症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通过联合使用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和共识分子亚型(CMS)分型,能够更精准地预测III期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复发风险。这一突破性发现,为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为什么需要新的预测方法?
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的恶性肿瘤。据统计,约60%-80%的患者可能在术后2年内出现复发,其中II期和III期患者是复发高危人群。传统的临床病理因素如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虽然能提供一定的预测信息,但其准确性有限,难以满足精准医疗的需求。
ctDNA检测:液体活检的“金标准”
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液中的DNA片段,携带有肿瘤特异性的基因突变信息。与组织活检相比,ctDNA检测具有以下优势:
- 无创性:只需抽取患者外周血,避免了传统组织活检的创伤
- 实时监测:ctDNA的半衰期约为2小时,能及时反映肿瘤的动态变化
- 全面性:能克服肿瘤异质性,提供更全面的肿瘤信息
多项研究证实,ctDNA与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例如,一项Meta分析显示,7/11项研究发现ctDNA与无病生存期(DFS)相关,8/13项研究发现ctDNA与总生存期(OS)较差相关。此外,ctDNA检测的特异性高达99.2%,敏感性达87.2%。
CMS分型:从分子层面解析肿瘤特征
共识分子亚型(CMS)是基于结直肠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的分子分型,可以将肿瘤分为不同预后亚型。最新的研究进一步优化了这一分型系统,构建了CRPS(结直肠癌预后分型)系统,能更准确地预测患者预后。
研究发现:ctDNA+CMS,强强联合提升预测精度
彭俊杰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ctDNA阳性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高。更进一步,将ctDNA检测结果与CMS分型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进行风险分层:
- 对于ctDNA阴性且CMS低危的患者,复发风险较低,可能不需要过度治疗
- 对于ctDNA阳性或CMS高危的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高,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这一发现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更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ctDNA和CMS状态,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模式。
未来展望:精准医疗的新篇章
这一研究成果有望改变结直肠癌的临床实践:
- 早期预警:通过定期监测ctDNA水平,可以更早发现复发迹象
- 精准治疗:结合CMS分型,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 疗效监测:ctDNA检测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当然,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还需要更多的验证和优化。但毫无疑问,ctDNA检测和CMS分型的结合,为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癌症治疗将更加精准、有效,最终实现“精准打击,最小损伤”的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