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蜂尾后针——蜂蜇后的紧急处理,人人必学!
黄蜂尾后针——蜂蜇后的紧急处理,人人必学!
近日,某医院收治了一例被蜂蛰伤右手及头部的患者,患者出现发力、头晕、伴有恶心呕吐,全身皮疹,蜂蛰部位红肿疼痛。入院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破伤风、补液、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血液灌流治疗,好转后康复出院。
读者朋友们一定很好奇,蜜蜂作为授粉的小帮手,被蜂蛰伤后,怎么就严重到住到ICU了?
蜂蜇伤概述
蜂蛰伤指蜇人蜂的尾针刺破人体皮肤后,释放的毒素引起人体中毒,其本质为生物毒素中毒。蜂蛰伤是常见的昆虫叮咬伤之一,轻则导致疼痛、红肿等局部反应,重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
蜇人蜂的种类:我国最常见的蛰人蜂是蜜蜂与胡蜂(又称黄蜂、马蜂、红头蜂、黑腰蜂等)。
如何区分蜜蜂与马蜂呢?马蜂腰明显,且头部及身体光滑,蜜蜂反之,即马蜂光溜溜,蜜蜂毛绒绒。蜜蜂蛰伤后,可以在伤口处看见一根毒针和一条黑线,马蜂蛰伤后很少在伤口处看到毒针。
蜂蜇伤的常见症状
蜂蛰伤通常会引起局部红肿、疼痛和瘙痒,严重时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跳加快、眩晕甚至昏厥,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2.全身反应:如荨麻疹、面部肿胀、恶心呕吐、腹痛等。
3.局部感染:蛰伤部位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出现红肿热痛、脓液等症状。
4.神经系统反应:如头痛、意识模糊、抽搐等。
5.其他表现:包括横纹肌溶解症、血管内溶血及呼吸和消化系统损害。
蜂蜇伤后的现场紧急处理
蜂蛰伤后的数分钟至24 h,尤其是6h内是急救的黄金期。运用六步法进行蜂蛰伤急救处理:离、扎、移、清、冷、医。
1.迅速脱离致伤环境:捂住裸露部位,迅速离开现场,特别保护头面部。如可行,进入建筑物或封闭车辆。
2.绷扎肢体近心端:在蜇伤处近心端10厘米进行绷扎,勿过紧,保持肢端血运。
3.移除蜂针:用镊子或指甲轻轻刮除蜂针,避免挤压毒素。
4.清洗伤口:用肥皂和清水清洗伤口。蜂毒液呈碱性可用食醋冲洗,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小苏打水冲洗。
5.冷敷:用冷水或冰袋冷敷15-20分钟,减轻蜇伤处肿胀和疼痛。
6.及时就医: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立即就医。严重时,拨打急救电话,注射肾上腺素,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准备进行心肺复苏。
蜂蜇伤医院内救治
1.抗过敏:严重过敏者肌内注射肾上腺素,高流量吸氧和快速补液。使用氢化可的松200-400 mg/d或甲泼尼龙40-80 mg/d,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疗程3-7天。
2.全身水化及碱化治疗:输注0.9%氯化钠和5%葡萄糖注射液,1 L/h或10-15 ml/(kg·h),确保尿量200-300 ml/h,每日液体入量>3000 ml。避免输液过快引发肺水肿。使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每日400-600 ml,尿pH值调整至7.0以上。
3.血液灌流及连续肾脏替代疗法:尽早使用,可吸附和清除血液中的蜂毒及炎性介质。
4.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
如何预防蜂蜇伤
1.养蜂人防护措施。戴帽子、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尤其在蜂群密集区域活动时,需佩戴帽子和手套。
2.户外安全提示。识别蜂巢:观察环境,尤其是在树丛、屋檐下、废弃物堆等可能有蜂巢的地方。如果发现蜂巢或蜂群,避免惊扰,保持距离。选择合适的衣物:穿长袖衣裤、封闭鞋子、浅色衣物。
3.儿童教育。教育儿童不要追逐蜂群,更不要刺激蜂巢。
4.使用驱虫剂。选择含有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的驱虫剂,按照产品说明定期重新涂抹于裸露部位皮肤,尤其是在出汗或洗澡后,驱虫剂避免接触眼睛和口腔。
5.遇到蜜蜂时的正确反应。不要惊慌:保持冷静。缓慢移动:慢慢离开蜂群。躲避蜜蜂:轻轻弯腰,掩护头部,慢慢走开。快速撤离:迅速进入室内或车内,关紧门窗。
气温逐渐攀升,也迎来了旅游旺季,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到乡间田野感受自然气息,在这里小编要提醒广大市民朋友们,蜂蛰伤十分常见,其潜在的严重后果不容忽视。了解症状、急救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在关键时刻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若发生重度过敏反应,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在专业团队指导下治疗。通过科学护理和预防,有效减少蜂蛰伤带来的危害。
本文原文来自zxhospi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