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小小鱼符却能调兵遣将!古人用它证明自己身份
文博日历丨小小鱼符却能调兵遣将!古人用它证明自己身份
在古代,人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从战国时期的照身帖到唐代的鱼符制度,再到宋代的腰牌,中国古代的身份证明制度经历了漫长而有趣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带您了解这些古代"身份证"的前世今生,其中重点介绍了一枚来自辽代的契丹文铜鱼符,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文物,更是古代调兵遣将的重要凭信。
小小鱼符,却可以调动千军万马
这枚精致小巧的吊坠其实是来自辽代的“身份证”——契丹文铜鱼符。铜制,鱼形,顶部有穿孔,正面刻有凸出的“同”字和凹下的五字契丹文,首字据考证为“天”字,其余四字未可知。背面刻有鱼鳞纹错金,虽然稍有脱落,但仍闪闪发光。
鱼符与虎符一样,都是古代调兵遣将的凭信。一分为二,朝廷和外官各留一块。朝廷一旦有事,就派人拿着半边符找外官,外官拿出另一半的符,两张“身份证”能合上,就能验证彼此身份为真,主帅与守将,亦用之。
这件铜鱼符从辽宁朝阳征集而来,朝阳辽时称为霸州,是辽代的京城门户、军事重镇之一,亦可证明这件鱼符用于辽代调兵遣将。这枚契丹文鱼符的另一半,真的存在!辽代使用鱼符时规定,鱼符右半边留京,左半边授予守将。《辽史·仪卫志》记载:“自大贺氏八部用兵,则合契而动,不过刻木为牉合。太祖受命,易以金鱼。金鱼符七枚,黄金铸,长六寸,各有字号,每鱼左右判合之。有事,以左半先授守将,使者执右半,大小、长短、字号合同,然后发兵。”
这枚契丹文鱼符为左符,右符目前不知流传何处,但在1934年刊行的《辽陵石刻集录》中,记载了清晰的右半拓片资料。这张拓片与这枚鱼符大小、文字完全相同,但“同”字为凹下,鱼尾处多一字,据考证为“右”。两枚左右鱼符合二为一,就是完整的鱼符。
“金龟婿”从何而来?也跟“符”相关!
鱼符制度最早出现在隋代,在唐代不断发展、完善、普及,直至契丹族建立辽王朝,仍沿袭继续使用鱼符。唐朝官员执行公务或出入皇宫时,都需要使用鱼符验明身份。左符放在皇帝处,右符由官员本人随身携带。官员品级不同,鱼符材质也不同: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金鱼符,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使用银鱼符,六品及以下官员使用铜鱼符。鱼符上刻有详细的身份信息,包括官员姓名、任职部门和官位等级。
唐朝还将鱼符制度推广至海外,给来唐的番国使者发放鱼符。番国鱼符以雌雄来区分,雄符留在唐朝,雌符交于使者,再有来使,就以雌雄符相合,来证明其真实身份。
到了武则天称帝,出现了龟符。“鲤”与“李”同音,怕人们看到鲤鱼会想起“李”氏江山。在古代星宿崇拜中,“龟”代表玄武,与“武”氏相关,因此鱼符被改为龟符,并且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使用龟符,由此出现的“金龟婿”一词沿用至今。
早在战国末期的秦国,就有“身份证”制度了
“身份证”制度不断演变,每个朝代有不同的物件来证明自己身份。早在战国末期的秦国,就出现了全民持有“身份证”的制度。商鞅发明了照身帖,照身帖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老百姓出门或者住宿必须带照身帖,没有照身帖就会被认定为“黑户”或外籍非法逗留人士。
照身帖示意图
到了宋代,鱼符被逐渐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腰牌。明代腰牌也叫做“牙牌”,有象牙、兽骨、金属、木质等多种质地,视身份和地位、功能的不同而有别。
锦衣卫马顺牙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清代腰牌上登记的信息非常具体,不仅有姓名、工作、官职等信息,还会标记持有人的面部特征,防止被冒用。
古代“身份证”的演变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小小鱼符见证了千年前制度化的社会管理。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特别鸣谢辽宁省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