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是伪科学吗?“e人”会变为“i人”吗?专访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许燕
MBTI是伪科学吗?“e人”会变为“i人”吗?专访北师大心理学教授许燕
MBTI人格测试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成为年轻人社交的热门话题。然而,这种测试真的科学吗?它能否准确反映一个人的人格特质?针对这些问题,封面新闻专访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为我们揭示MBTI背后的真相。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许燕接受封面新闻专访。
MBTI测试的科学性存疑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由美国作家迈尔斯及其母亲布里格斯研制开发,其理论基础是瑞士人格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立的心理类型理论。
MBTI16种人格类型。资料图
许燕教授指出,尽管MBTI测试基于荣格理论,但荣格理论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理论。此外,MBTI测试缺乏必要的科学指标,如常模、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等,这些指标是判断一个心理测验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因此,从心理学界的视角来看,MBTI测试并不符合科学标准。
为何科学的人格测验不“火爆”?
在心理学界,公认的人格测验之一是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该理论将人格特质分为16种人格因素,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等。这个工具应用也非常广泛,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规划、教育辅导、心理咨询等领域。那为什么不像MBTI测试这么“破圈”呢?
许燕教授解释说,因为用它描述人格的时候并不简洁。16个因素的分数有高有低,这种组合描述就太多了,它不是一个简洁的标签。另外,大五人格、大六人格测验在当今心理学界也应用比较广泛和高效,还可以选择爱德华个人偏好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等。
“忽i忽e”是怎么回事?
许燕教授指出,人格总体上具有稳定性,但也会受到情境的影响而发生短期变化。例如,一个人在面对重大压力时可能会表现出与平时不同的性格特征。然而,这种变化通常是暂时的,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核心人格特质。
MBTI会给人“贴标签”吗?
许燕教授认为,MBTI类型划分特别容易给人“贴标签”,人们之所以愿意使用它,主要是因为它简单易懂。然而,人格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MBTI的静态结构无法完全涵盖这种复杂性。因此,人们会质疑它的科学性。
星座与人格特征
许燕教授指出,星座与人格特征之间没有科学依据。人们之所以相信星座描述,主要是因为“巴纳姆效应”和暗示效应。星座描述往往模棱两可,容易让人产生“对号入座”的错觉。因此,不应将星座看作一个神圣的指标,以免在错误的航标中偏离人生方向。
如何看待自己的人格特质?
许燕教授建议,首先要接纳真实的自我,这是完善自我的前提。然后根据真实的自我,确定未来可以达到的目标,实现理想自我。同时要发挥优势,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