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畔的常州古迹:从青果巷到天宁寺
大运河畔的常州古迹:从青果巷到天宁寺
2014年6月22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正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常州城区段大运河成为全市第一个世界遗产。这条流淌了2500年的古老河道,见证了常州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运河与常州的千年情缘
大运河与常州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奠定了大运河的雏形。隋炀帝时期,大运河得以大规模疏浚和拓展,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常州,这座因河而兴的城市,也由此开启了它的繁华篇章。
大运河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文化纽带。它将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灵秀完美融合,孕育出独特的运河文化。在常州,大运河畔的古迹遗存,如同一颗颗明珠,串联起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青果巷:江南名士第一巷
如果说大运河是常州的脊梁,那么青果巷就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心脏。这条始建于南宋年间的古巷,因河而生,因河而兴,被誉为“江南名士第一巷”。巷内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青果巷的名字源于河中盛产的青果(橄榄),也寓意着这里人才辈出,硕果累累。历史上,这里曾走出过百余名进士,孕育了唐荆川、瞿秋白、赵元任、周有光等文化名人。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
东坡园:诗人的第二故乡
在常州城东,有一处园林,名为东坡园。这里承载着一位文学巨匠与常州的不解之缘。他就是宋代文豪苏东坡。据记载,苏东坡一生曾14次来到常州,在奔流不息的大运河上留下足迹。常州也因此被视为苏东坡的“第二故乡”。
园内的广济桥、舣舟亭、洗砚池等古迹,见证了苏东坡与常州的深厚情谊。其中,舣舟亭是苏东坡最后一次来常州时停留的地方。亭内石碑上刻有苏东坡的诗句:“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常州的深深眷恋。
天宁寺:运河畔的佛教圣地
沿着大运河向北,便来到了常州最大的寺庙——天宁寺。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刹,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常州的兴衰变迁。寺内的天宁宝塔,是近年来重建的标志性建筑,高达13层,是目前国内最高的佛塔之一。
登上宝塔,可以俯瞰整个常州城。站在塔顶,望着脚下流淌的运河,不禁让人感叹:这千年古塔与千年运河,仿佛一对老友,相依相伴,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运河五号:工业遗产的新生
时光荏苒,大运河见证了常州从古代走向现代的历程。在运河畔,有一处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创意园区——运河五号。这里曾是常州恒源畅厂的旧址,如今已成为集文创、艺术、休闲于一体的时尚地标。
夜晚的运河五号,灯火璀璨,充满活力。咖啡馆、酒吧、艺术展厅错落有致,年轻的身影穿梭其间,为古老的运河注入新的生机。这里不仅是年轻人的聚集地,更是常州工业文明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的典范。
结语:大运河的未来篇章
大运河见证了常州的过去,也必将参与这座城市的未来。近年来,常州市政府实施了运河南移工程,将原本穿城而过的明运河改道南移,形成“三河并城”的独特景观。这一工程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更为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空间。
如今的大运河,已不再是单纯的运输通道,而是集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廊道。它将继续滋养着常州这片土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蓬勃发展。正如一位外国友人所说:“每一个在运河边幸福生活的人,都是这封信最好的落款。”
大运河畔的古迹,如同一部厚重的历史典籍,记录着常州的昨天与今天。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辉煌过往,也激励着常州人继续书写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