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笔下的大林寺桃花,你见过吗?
白居易笔下的大林寺桃花,你见过吗?
公元817年,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与友人一同游览庐山大林寺。此时,山下已是四月芳菲尽,而山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这一意外的发现,让白居易惊喜不已,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初夏四月,平原上的百花已经凋谢,而高山古寺中的桃花却刚刚盛开的奇特景象。前两句通过“人间”与“山寺”的对比,突出了山中春景的独特魅力。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惋惜以及意外发现这片美景后的惊喜之情。
白居易在诗中所描绘的大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上。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介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之间,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被誉为“人文圣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庐山的气候因海拔较高而与山下平原地区有明显差异。山下已是四月芳菲尽,而山上却因气温较低,桃花才刚刚盛开。这种自然现象,正是白居易在诗中所描绘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真实写照。
如今,大林寺桃花依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每年四月,当山下的百花已经凋谢时,庐山上的桃花却开始绽放,形成一片粉红色的花海。游客们可以沿着山路漫步,欣赏沿途的自然风光,感受白居易当年的惊喜与感慨。
庐山不仅是观赏桃花的好去处,更是一座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名山。山上有171座山峰,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其中最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美誉。
庐山的气候凉爽宜人,四季景色各异。春季山花烂漫,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层林尽染,冬季银装素裹。每年盛夏,鄱阳湖盆地气温可达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6℃左右,早晚温度常在15—20℃之间,是避暑的理想选择。
庐山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更是一座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歌赋。除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还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等名篇。庐山还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山上有白鹿洞书院、东林寺等人文古迹。
如今的庐山,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前来观光。游客们可以乘坐缆车或自驾车上山,也可以选择徒步登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山上设有多个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日出、云海等自然奇观。此外,庐山还设有多个博物馆和展览馆,游客可以了解庐山的历史文化。
白居易笔下的大林寺桃花,历经千年沧桑,如今依然盛开在庐山之巅。这不仅是一份自然的馈赠,更是一段文化的传承。当我们站在庐山之巅,欣赏着盛开的桃花,仿佛能穿越时空,与白居易一同感受那份惊喜与感慨。正如诗中所写:“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