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九中:中德学子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青岛九中:中德学子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近日,青岛九中迎来了一批德国学生,他们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课堂内外到校园内外,中德学子在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交流,展现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德国学生领略到了中国的魅力,也促进了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青岛九中以其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成为了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之一。
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中,中德学生共同参与了多项特色课程和文化体验活动。他们一起学习了双语数学、中德英语融合课程,还体验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青花瓷艺术课、智能加工互动课和VR虚拟现实课程。这些课程不仅让德国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教育的独特魅力,也为他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除了课堂学习,中德学生还共同参与了体育友谊赛和艺术联欢会。在体育赛场上,他们通过羽毛球和排球比赛增进了友谊;在艺术联欢会上,中德学生共同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展现了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让参与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了中德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跨文化交流中的成长
通过与德国学生的不断交流,中国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如何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孙玉暄同学和胡钧严同学与他们的德国小伙伴一同在签约仪式上进行了课题研究汇报。
孙玉暄同学选择了艺术主题进行研究,她表示:“艺术,是连接不同文明的通用语言。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平台,我们分享研究成果,探讨中德艺术的不同,共同为完成课题研究而努力。我们希望每个人可以用艺术表达自己,从而代替部分语言。”
胡钧严同学则选择了体育主题进行研究,他说:“因为我们都热爱运动,所以选择了体育这个主题进行项目式研究。我们需要确定研究中德体育哪几个方面的差异,以及有什么样的差异,我们坐在一起讨论项目,并且将其做成PPT的形式在两校签约仪式上进行分享,这也是个长期的研究主题,我期待在后续回访中找到更多研究方向加以补充。”
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作为中德教育合作的典范,自2001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国际化、高水平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学院的德语教学专家哥德曼教授,已经在青岛教学24年,见证了中德科技学院从初创到壮大的发展历程。
哥德曼教授表示:“我在家乡的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教了20多年的德语公共课,教学对象是到德国的留学生,其中包括中国学生,也有来自青岛的学生。我和爱人一直有到国外教学的想法。恰巧听说青岛科技大学在招聘德语教师,一位同事提议说,咱们一起去青岛吧,后来真的被青岛科技大学邀请了,就于2001年10月来到青岛,开设并教授德语课程。”
据统计,从2001年到青岛科技大学任教至今,哥德曼教授教过2500多名本科生,先后有1200余名学生赴德学习,德国毕业的学生中,有90%以上继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等多所德国精英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哥德曼教授还精心撰写了一本书籍《Mein Qingdao》(中文书名:《我的青岛》),记录了自己在青岛的教学经历与感悟。他说:“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传递中德两国的友谊,让更多的德国年轻人,了解真实的中国,尤其是能认识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善,以及我爱的中德科技学院的学生是怎么样的。”
友谊的延续与展望
通过此次交流活动,中德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德国学生 Johannes 表示:“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很棒的经历。我在这里度过了非常美好的时光,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再次来到中国。和中国学生们一起运动是非常开心的事。总的来说,参与学生交换活动是个非常好的建议。”
青岛九中此次与德国学校的交流活动,不仅为双方的教育合作搭建了坚实的桥梁,更为中德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播下了种子。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必将为两国未来的友好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