鲽鱼:一种独特的欧洲底栖鱼类
鲽鱼:一种独特的欧洲底栖鱼类
鲽鱼(学名:Pleuronectes platessa)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洲海岸的底栖鱼类,以其独特的侧扁体型和不对称的眼睛分布而闻名。这种鱼不仅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也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被广泛用于人类食用。本文将详细介绍鲽鱼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分布范围以及保护现状。
动物学史
词源:属名Pleuronectes来源于希腊语pleura(侧面鱼)+nekton(游泳者)。因为这种鱼向一侧倾斜游泳,而种加词platessa源自拉丁语“platus”,意思扁平,显然是指它的形态。
形态特征
鲽鱼最大尺寸为90-100厘米。通常体长约为50-60厘米。平滑,鳞片小。眼睛后面有骨脊。上侧棕色或绿棕色,有不规则分布的亮红色或橙色斑点。有些也可能有较小的白点,尤其是当生活在沉积物有白色贝壳或鹅卵石的地方时。底面是白色的。侧线笔直,胸鳍上方略微弯曲。背鳍伸到眼睛。超过30个脊椎骨。嘴巴很小,有一排排牙齿,往往是磨牙状的,上颚几乎接触下眼,下巴突出。鳍没有刺。从后眼附近开始的背鳍有65-79条鳍条,臀鳍有48-59条鳍条。位于盲侧的腹鳍最小,有6条射线,而胸鳍有10-12条射线。健壮的尾鳍或多或少被截断。
栖息环境
鲽鱼栖息在不到1米至约100米的水域,但偶尔可能会在500米以下发现该鱼。小鱼集中在浅水区,而大鱼则出现在较深的水域。存在于海水和河口,很少进入淡水。
分布范围
鲽鱼分布于比利时、丹麦、法罗群岛、法国(法国大陆、科西嘉岛)、德国、直布罗陀、格恩西岛、冰岛、爱尔兰、马恩岛、意大利(意大利大陆、撒丁岛、西西里岛)、泽西岛、拉脱维亚、立陶宛、摩纳哥、摩洛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葡萄牙大陆)、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北欧部分)、西班牙(西班牙大陆、巴利阿里群岛、北非领土)、瑞典、英国(北爱尔兰、大不列颠)。
生活习性
行为
幼鱼在沿海苗圃度过它们的头几年,然后逐渐转移到更深的水域。在白海,幼鱼于6月中旬进入淡水在卡宁半岛觅食。一旦成熟,鲽鱼就会在产卵场和觅食区之间迁移。幼鱼明显偏爱细沙沉积物,这使它们能够埋在沉积物中并躲避捕食者。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沙质沉积物的偏好仍然存在,尽管在较粗的沙子上可能会发现年龄较大的群体。
食性
鲽鱼是一种底栖动物,以各种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双壳类、多毛类、甲壳类动物(如片足类、糠虾类和小虾)。大鲽鱼以软体动物和沙鳗为食。
生长繁殖
雄性的成熟年龄为2-3岁,雌性为4-5岁,北部地区的鲽鱼比南部的鲽鱼成熟的年龄更大。繁殖期1月至6月,在海水深处,温度约为6℃时产卵。每只雌性产卵多达五十万枚。卵子每3-5天释放一次,持续大约一个月。卵和幼虫是浮游的,随水流漂流。在大约10毫米长处,左眼向右侧移动,色素沉着发展,幼鱼转变为底栖生物。它的寿命长达50年。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22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鲽鱼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物种,很容易在海中过度捕捞。然而,该物种已经从1970-1980年代的历史性过度捕捞中恢复过来,产卵生物量正在增加。该物种分布广泛,并被证明对过度开发具有抵抗力,并被评估为无危物种。北海的种群生物量最高(Wimpenny 1953)。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不可持续水平的开采将产卵种群生物量降低到临界水平。从那时起,捕捞压力有所减轻,在过去5-10年中,所有种群的产卵种群生物量都有所增加(ICES 2013)。在北海,产卵种群生物量在2012年增加到1957年以来观察到的最高水平(ICES 2013)。
威胁因素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发生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域。由于该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苗圃场地的大小和质量,因此任何对苗圃区域产生不利影响的人为活动都会对该物种产生负面影响。
主要价值
该物种被捕捞供人类食用,并被垂钓。欧洲人多喜欢蒸、炸、煮、微波和烘烤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