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以案例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以案例研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这所百年名校自1909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大气、博爱、智慧、致行”特质的学生。学校现有五个校区,占地56800多平方米,拥有368名教职员工和4747名学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和创新性的案例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有扎实学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此,学校建立了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涵盖新教师入职培训、骨干教师提升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等多个层面。
在新教师培训方面,学校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模式,为每位新教师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工作。同时,学校还定期组织新教师参加市区级各类培训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
对于骨干教师,学校则通过“名师工作室”平台,邀请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专题讲座和教学研讨,助力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目前,学校已有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03人,特级教师5人,正高级教师2人,硕士博士38人。
此外,学校还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国际交流示范校,学校已与英、法、美、加、德、南非、冰岛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创新性的案例研究实践
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一大亮点是开展案例研究。通过案例研究,教师们能够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升教学能力。
例如,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智能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中,学校承担了“基于全息交互协作学习终端的小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同发展的实践研究”子课题。教师们通过全息交互技术,创新性地设计了多个教学案例,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们形成松散的“教育研究志愿者组织”,围绕实际教育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这种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解决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更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完善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深知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生态,因此,学校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建立了“双向奔赴 彼此成就 共同托举”的教联体合作理念,通过“一三三三四”的合作机制,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深度协作。例如,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通过家长志愿者工程、家委会工程和校外辅导员工程,让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
这种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机制,不仅优化了教师的教学环境,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显著的成效与经验
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和创新的案例研究,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多名教师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直接带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成果丰硕,先后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中国STEM2029领航学校等。
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经验,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宝贵借鉴。学校作为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基地校,每年以各种形式代培全国各地校长数千人,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实践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
百年名校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以其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和创新性的案例研究实践,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在“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将继续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