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从卖柴少年到禅宗六祖的顿悟传奇
慧能:从卖柴少年到禅宗六祖的顿悟传奇
在唐代岭南道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一个卖柴为生的少年,偶然听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句,心中豁然开朗,萌发了求法之心。这个少年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俗姓卢,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三岁丧父后,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靠卖柴为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市集上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顿时有所领悟,便萌生了求法之心。在一位善心人士的资助下,慧能离开家乡,北上至湖北黄梅县东禅寺,拜见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五祖弘忍见到慧能,便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想求什么?”慧能回答:“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只求作佛,别无他求。”五祖见他相貌平凡,便说:“你这个未开化的蛮人,也能成佛?”慧能却从容答道:“人虽有南北之分,佛性却无南北之别。蛮人的身体与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何差别?”
弘忍见他根性颖悟,便安排他在碓房做舂米的苦工。慧能身材矮小,为了踏碓,还在腰间拴上一块石头。八个月后,弘忍有意传法,命弟子作偈以呈。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认为此偈尚未见性,让众弟子继续参悟。
慧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偈语震惊四座,弘忍见后,用鞋掌把惠能的偈子抹掉了,并且说“亦未见性”。众人见五祖这么说,也就不以为意。
第二天,五祖私下来到碓坊,见惠能腰间挂着石头舂米,说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就应当象你这个样子”,并问道,“米舂熟了吗?”惠能回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师筛同音,如此师生问答,都是双关语)五祖于是用拄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便离开了。惠能领会了五祖的意思,当天晚上三更的时候来到五祖的丈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惠能说金刚经,当时五祖曾再三征诘他初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旨,惠能大彻大悟,遂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于是五祖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随即传付衣钵,为中国禅宗道统继承人的第六代祖师。五祖说:“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五祖又说:“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五祖弘忍自传心印以后,送六祖惠能渡江南行,亲自为他把橹说:“合是吾渡汝!”六祖答道:“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能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五祖听了便说:“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五祖自此以后,就不再上堂说法,大众疑怪相问,便说:“吾道行矣!何更询之!”又问:“衣法谁得耶?”五祖便答道:“能者得之。”众人这才明白过来。
追逐众中,有一将军出家的惠明和尚,率先而登,追及六祖,六祖便将衣钵掷置石上说:“此衣只表示征信而已,岂可以力争吗?”惠明又举衣钵而不能动,便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便说:“汝既为法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惠明听了,停了很久,六祖乃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唐代口语,称这样做与么),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便在言下大悟。复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意密旨否?。六祖
获得五祖认可后,慧能连夜离开黄梅,开始了长达15年的隐遁生涯。期间,他曾在猎人队伍中生活,随缘说法,救度众生。直到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慧能来到南海法性寺,恰逢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微风吹动经幡,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争论不下。慧能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法师听后,知其非凡,便请他上座,询问佛法大意。慧能言简理当,不拘泥文字,印宗法师大为惊叹,为其剃度,并拜其为师。
此后,慧能在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禅寺)开山说法,大倡顿悟法门。他提出“自性成佛”的理念,强调每个人内心原本就具备佛性,通过顿悟可以直接明心见性,达到成佛境界。这种简捷直接的修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繁琐的修行模式,使佛法更贴近大众生活。
慧能的思想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 “自性成佛”:强调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 “顿悟”:主张直接体悟,不立文字
- “无念、无相、无住”:作为修行实践的指导
慧能的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也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他的弟子众多,嗣法四十三人。六祖惠能的南宗顿教禅法,经其法嗣的弘扬,繁衍出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以及临济门下的杨歧派和黄龙派,史称南禅“一花五叶”和“五家七宗”。
慧能一生说法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唐先天二年(713年),慧能预知时至,回到家乡新洲大国恩寺,端坐至三更,忽然对弟子说:“吾行矣。”说完便坐化圆寂,留下了千年不坏的肉身。如今,这尊肉身仍供奉于南华禅寺,供后人瞻仰。
慧能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其言行中,更被弟子法海等禅师整理成《六祖坛经》,这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被称为“经”的著作。《六祖坛经》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深远。
慧能的出现,标志着禅宗在中国的确立,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更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他提出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念,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简捷的觉悟之路,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影响了宋明理学、道教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正如现代史学家陈寅恪所赞:“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