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让聋哑人重获新声
人工耳蜗:让聋哑人重获新声
2024年10月,国家医保局宣布将人工耳蜗纳入高值医用耗材集采范围。这一消息让无数听障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作为目前最有效的听力恢复装置,人工耳蜗已经帮助全球数百万患者重返有声世界。然而,在中国,这一先进技术的普及率却不到10%。是什么限制了人工耳蜗的广泛应用?集采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
人工耳蜗:听障患者的“新声”希望
人工耳蜗是一种特殊的电子装置,它能够绕过受损的耳蜗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帮助患者恢复听觉。与助听器不同,人工耳蜗不是简单地放大声音,而是将外界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绕过受损的听觉系统,直接传递到大脑的听觉中枢。
人工耳蜗由两部分组成:体外的言语处理器和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言语处理器负责接收声音信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磁吸固定在植入体外的头皮上。植入体则经手术安装于耳后颅骨表面,将电信号传递给听神经,产生听觉效果。
技术进步带来新突破
近年来,人工耳蜗技术不断进步。例如,最新推出的科利耳Nucleus™纤薄进阶系列精细直电极植入体CI622,具有以下特点:
- 纤细设计:电极厚度仅3.9毫米,手术磨骨量大大减小
- 磁共振兼容:植入者在进行1.5特斯拉和3.0特斯拉核磁共振扫描时无需移除内部磁铁
- 高可靠性:具有严格全球大数据统计的行业高可靠性
这些创新设计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龚树生教授团队,近期成功为一名1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仅用时40分钟,术后效果良好。
龚教授表示:“我们有幸借助科技的力量,唤醒孩子的耳朵,让他回到有声世界,以后能够听得好、听得清、听得懂、说得清,享受到美好生活,这是我们作为医生最开心的事。”
普及率低下的困境
尽管人工耳蜗技术日益成熟,但在中国的普及率却不到10%。主要原因是高昂的价格。目前,国产人工耳蜗售价约7万至14万元,而进口产品价格更是高达10万至30万元。
高昂的价格不仅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也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据统计,中国约有2780万听力残疾人,但截至2023年,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仅完成约10万例。
集采带来新希望
人工耳蜗纳入国家集采,有望打破这一僵局。集采将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产品价格,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技术可及性。
同时,国内企业如诺尔康、力声特等也在积极研发,有望凭借性价比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这将进一步推动人工耳蜗技术的普及,让更多听障患者受益。
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仅改变了无数听障患者的生活,也体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听障患者能够重获新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