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江南龙井香
春到江南龙井香
西湖龙井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首,不仅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闻名于世,更承载着千年的茶文化传统。从明代开始就被列为上品,到清代成为贡品,再到如今享誉全球,西湖龙井茶的魅力历久弥新。
龙井茶产地
西湖龙井茶主要产于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包括狮峰、龙井村、云栖、虎跑、梅家坞等产区,形成了“狮龙云虎梅”五个品类,其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
干茶特征
形状扁而平直,色泽绿中带有糙米黄,叶形俊秀挺直,泛有光泽。
汤色特征
清澈透亮,黄中带绿。
香气特征
清高持久,有兰花豆或炒豆的馥郁之香。
滋味特征
鲜香爽口,唇底留芳。
叶底特征
色泽黄绿,细嫩匀直,芽叶成朵。
龙井春茶的等级
春茶共分四档,其中最珍贵的就是在清明节前开始采摘的头春第一道茶——明前茶。刚刚吐绿的茶树芽叶鲜嫩,如同莲心,因此,明前茶也称为“莲心”。明前茶一般要四斤以上的鲜叶才能炒制一斤干茶。一个熟练的采茶工,一天最多只能采摘一斤多的鲜叶,这也是明前茶价格高昂的原因。
第二档茶叫雨前茶,是谷雨前采的第二道春茶。此时,茶的芽柄已发出一叶,形状像一面旗帜,茶芽向上伸展,形状如红缨枪,故称之为“旗枪”。
立夏之前采第三道茶,这时茶叶两侧各附有两瓣叶子,像雀舌一样,所以也称这时的茶为“雀舌”。
到了采第四道春茶的时候,已经是三春茶之后一个月了。这时,茶树生长茂盛,茶叶都带有梗,茶农就把这时的茶叫做“梗片”。
龙井茶的采摘和炒制
龙井茶的采摘和炒制都极为讲究,叶梗不能留下掐痕,炒制的时候,手法和对火候的拿捏都要求特别精准,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片叶子怦然释放出春的气息。
对于西湖茶乡的茶农来说,一年中最忙碌的就是清明到谷雨这一段时间。龙井茶一年要经历春采、夏锄、秋剪、冬肥四个时期,其他三个季节可以慢慢来,而春天的采茶则是一点都不能耽误,否则,人误茶一季,茶误人一年,这一年的开销也就没了着落。
龙井茶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习俗,到了开采的日子,正赶上青团上市,全家就一起吃青团以博个好兆头。而到了炒茶之夜,要吃红糖鸡蛋,取其红红火火之意。一年的收成全在春茶上面,因此到了春天采茶季节,龙井村的茶农不但要全家上阵,还要请外地的农民过来帮忙收茶、炒茶,有时需要熬通宵把茶叶加工出来。
采茶的时间非常重要,有这样一句茶谚:“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这也就决定了龙井茶采摘的三大要求:早、嫩、勤。龙井茶要趁早采摘,依据采摘的嫩度不同,龙井有莲心、雀舌、旗枪之分。嫩度越高的原料做出来的成茶品质越高,故而采青以采摘细嫩芽叶为主。
因为春天气温升高后茶树生长快,这就决定了龙井茶的采摘次数多,长期以来,采摘龙井茶时形成了“采大留小、分批采摘”的习惯。春茶的前期基本是天天采,中后期隔几天采摘一次,加上夏茶和秋茶,一年的采摘有三十几个批次,工作量很大。
另外,龙井茶的采摘手法也有特别之处,就是不能掐,如果是掐下来的茶叶,在制成成品茶之后,当时的掐痕还在,影响其品质。据说以前龙井茶作为贡品的时候,西湖茶乡的姑娘是用双唇来采茶叶,用嘴唇把嫩叶轻轻夹下来。
采摘好的鲜叶还不能立即炒制,要先进行晾青、萎凋,在阴凉处堆放大半天,散去茶叶里面的青气。萎凋可以增加茶香,提高氨基酸的含量,增加茶叶的鲜爽度。晾青对于龙井茶光洁碧绿的外观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般的绿茶制作过程中都有揉捻的程序,其目的是为了让茶叶形成一定的形状。但龙井茶制作时是把揉捻和炒制结合在一起,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保留青叶的一部分刚性,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
茶叶炒青听起来简单,实际的操作却十分复杂,尤其是龙井茶的炒制,绝对是个技术活儿。炒茶师傅把堆晾好的碧绿茶青放入一口正在加热的锅中,一次不能放多,只能放一小把。把茶叶摊成手掌大小,然后用手压着茶叶沿着高温的锅底不断翻炒。别小看这一压一翻,里面的学问可不简单。单就手法而言,就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号称“十大手法”。除了手法要精到,对火候的把控拿捏也要精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龙井茶的色、香、味、形俱佳。
几个回合下来,碧绿的嫩芽颜色逐渐加深,茶香开始从锅里往外弥漫。最后,扁平、光滑、翠绿、整齐的经典造型才能完成。现在,一些中低档的龙井茶多采用机械加工,而上等和特等的龙井茶仍是采用传统的手工炒制方法制作。
本文原文来自罗军《舌尖上的中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