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关帝庙:六百年沧桑见证两岸情
东山关帝庙:六百年沧桑见证两岸情
东山关帝庙,又名武庙、关王庙、铜陵关帝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麓风动石风景区内,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年(1387年)。这座历经六百多年沧桑的古庙,不仅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宗教圣地,更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
始建与变迁:海防要塞的见证
明朝初年,为抵御日益猖獗的倭寇,主持福建军务的江夏侯周德兴在东山岛筑造城池,并在城东建立关王祠,“刻像祀之,以护官兵”。这便是东山关帝庙的前身。庙宇坐西向东,总体建筑布局严谨,大殿采用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歌山顶,屋面饰以地方传统手工艺剪瓷雕。庙内饰以金木雕、黄金漆画、石雕等,被誉为“艺术博物馆”。
建筑特色:闽南工艺的瑰宝
东山关帝庙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融合了闽南传统工艺的精华。庙门,亦称“太子亭”,是一座华表楼亭式古艺术建筑,由六根圆石柱顶托着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捧着一座宫殿式楼亭。亭上有各种独具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流光溢彩。每拱一斗九升,叠彩垒金而上。楼亭顶端饰彩瓷剪贴“八仙过海”、“八兽图"及唐宋帝王将相造型塑像120尊。华表石柱刻“大明正德吴 子约敬送”。横梁正面刻“嘉靖壬寅五月吉日前劝缘子孙重修”。飞檐下前额竖一方镂花镏金匾,上镌“武圣殿”;后额亦竖一方镂花镏金匾,上镌明万历年间铜山进士文三俊敬题的《关帝圣君赞》。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间,悬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殿内保存明代以来的23通碑刻和三处摩崖石刻,是见证该庙历史沿革的重要文物。大殿左畔竖《鼎建铜城关王庙记》龟趺碑,为明正德年间住持僧月堂和尚所立。殿内悬挂台胞奉送的“忠义干秋”、“ 圣德流芳”、“ 追源谒祖”等颂匾;大殿上悬挂着一对木刻楹联“数定三分扶炎汉平吴削魏辛苦倍常未了一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明降魔伏虏威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为明崇祯八年 ( 1635 年)黄道周辞官返里时,为关帝庙题写的。
文化传承:两岸交流的桥梁
东山关帝庙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海峡两岸同胞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自1992年起,这里连续举办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平均每年吸引50余家岛内宫庙、团体参加,接待台湾同胞近6万人次,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对台交流活动之一。
1988年8月,台湾高雄文衡殿率先组团到东山关帝庙谒祖。1990年11月8日,台湾桃园大溪普济堂为首的7间庙宇,奉关帝铜像,前来挂香过炉;此后,频频往返于两岸之间。1995年1月,东山关帝庙神像从东山港直航基隆。至 2013 年,东山已举行了二十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每年都邀请台湾各地关帝宫庙组团前来参加。
2009年,东山关帝庙被漳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首批“漳州市对台交流重点宫庙”;2017年10月,东山关帝庙被中共福建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授予首批“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2019年10月,东山关帝庙成功加入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项目,申遗工作有序进行。2023年2月,东山关帝庙被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历史见证:从海防要塞到文化地标
东山关帝庙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时刻。清朝一统台湾以后,海晏河清,澳雅头的军事地位逐渐下降,其商业贸易作用逐渐凸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撤销海禁,许多国内外商船停泊于此,进行贸易活动。据考证,康熙末年至雍正初年之间,闽海关在铜山设税口,征收船税,后又设“铜山常关”,再划归厦门海关,改称“厦门海关东山分关”“东山海关分卡”。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航运受到排挤,厦门港受到严重冲击。在此背景下,很多国内货运商机转移到商业网络成熟的铜山港,铜山人从澳雅头出发,走向世界。道光年间至清朝末年,铜山先后涌现了孙有全、高正扬、黄献珍等海商大户,他们倾巨资打造“北船”,运载盐、鱼等土特产品销往国内外,又采购运回白糖、水果、苎麻、桐油等货物,再转售给云集于铜山的各地商人。当时有名的货船有“利东号”“有福号”“建成号”“开荣号”“清河号”“文周号”“金东发号”“金顺美号”等百余艘。
1996年11月20日,东山关帝庙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的东山关帝庙,不仅是闽南地区重要的宗教圣地,更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抗敌斗争,承载着两岸同胞的共同信仰,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