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上的孙中山铜像: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春熙路上的孙中山铜像:一座城市的百年记忆
在成都最繁华的春熙路商圈中心,一座孙中山铜像静静地矗立了近百年。这座铜像不仅是春熙路的标志性景观,更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的百年变迁。
铜像的诞生:纪念与敬仰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两周年,四川地方军政首脑决定在春熙路建造一座孙中山铜像。这座铜像由著名雕塑家江小鹣设计,重约500公斤,所需铜料由邓锡侯和刘文辉两位军长共同捐献。铜像最初设计为全身立像,身着中山装,双手紧握下垂,肘挂“文明棍”,基座四周刻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八个大字。
然而,这座铜像的设计和工艺在当时被认为不够完美。1944年,全国雕塑界名望甚高的大师级人物刘开渠先生受邀重新设计铜像。新铜像改为座像,座椅以梅花为饰,象征三民主义。孙中山身着传统礼服马褂长袍,左手持《建国大纲》,右手轻扣扶手,目光炯炯中透出睿智,表现出一代伟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形象。
春熙路的变迁:从窄街到商圈
春熙路始建于1924年,得名于《道德经》中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寓意客流涌动、商业繁盛。作为成都第一条现代化商业街,春熙路见证了成都的百年变迁。
20世纪40年代,春熙路已成为成都的商业中心,繁华程度直追上海滩。80年代,春熙路夜市的兴起更是将其商业价值推向新高度。据统计,夜市最高峰时人流量可达10万人,有600多个摊位,一个摊位转手甚至可以卖四五万元。
2001年,春熙路启动大规模改造,向西扩张至盐市口,形成近2平方公里的商圈。改造后的春熙路日均人流量达30万人次,周末可达50万人次,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步行街。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历史的渊源
虽然孙中山未曾踏足四川,但四川保路运动作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与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有着密切联系。孙中山曾评价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
1911年,清政府强行将民商办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保路运动。这场运动最终演变为全川范围的武装起义,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四川人民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深表认同,因此在春熙路建造铜像,以表达对这位民主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
见证百年:一座铜像的城市记忆
如今,春熙路孙中山铜像已成为成都市重要的红色旅游景点。它不仅见证了成都从一条窄街发展为千亿级商圈的历程,更承载着四川人民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辛亥革命历史的深刻记忆。
在春熙路商圈的繁华喧嚣中,这座铜像静静地诉说着成都的百年变迁,成为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