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从战场到谈判桌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从战场到谈判桌的胜利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南麓的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役。这场持续43天的激战,不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更是影响了整个谈判进程的关键转折点。
战役背景:谈判桌上的较量
1952年,朝鲜战争进入敌我相持阶段,双方部队相持在“三八线”附近。1952年4月,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接替李奇微任美国远东军兼“联合国军”总司令,次月,美国陆军少将威廉·哈里逊接任朝鲜停战谈判“联合国军”代表团首席代表。1952年5月,朝鲜停战谈判双方解决了停战监督和战后限制朝鲜境内军事设施等问题。但在此后一段时间里,双方在战俘问题上严重僵持,谈判已徒有形式。当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资本,把“烫手的山药蛋”丢给下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授意哈里逊,于10月8日宣布无限期中断谈判,堵死了达成停战协定的大门。
面对战场的不利态势,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精心策划了“金化攻势”,即美第9军动用美国陆军第7师,韩国陆军第2师及第9师,夺取五圣山南麓的三角峰和“狙击岭”,进而威胁五圣山,这次行动又称之为“摊牌行动”。范佛里特在10月6日写给上司——远东美军司令马克·韦恩·克拉克的信中,他敦促尽快通过一项在美国第9军前线发动一切有限目标的进攻计划,他说:“为了扭转局势,我们必须首先采取小规模的进攻行动,使敌人陷于被动的防守地位,目前我们都是为应付敌人的进攻而采取防守行动,致使我们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来所有战斗中人员惨重的伤亡。”
战役经过:英雄儿女的壮举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黄继光的壮举尤为感人。1952年10月19日,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高地。在夺取0号阵地的关键时刻,黄继光主动请缨,带领两名战友执行爆破任务。在战友牺牲、自身负伤的情况下,他毅然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
战役影响:谈判桌上的转折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更在外交谈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不得不重新审视战场形势,重新回到谈判桌前。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以劣势装备挫败敌人大规模进攻的一次著名的山地坚守防御战。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奋战,也体现了通过军事斗争推动外交谈判的高超策略。正如彭德怀元帅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