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的联合国军坦克战术大揭秘
抗美援朝中的联合国军坦克战术大揭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联合国军的坦克战术成为我志愿军面临的一大挑战。从第五次战役到长期阵地对峙防御阶段,联合国军广泛运用了掩体内的坦克、机动的坦克和设伏的坦克等战术,对我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威胁。这些战术不仅包括以连、排为单位配属给步兵营团的伴随炮火支援,还包括在固定时间进入发射阵地向我方进行火力压制等活动方式。通过对抗美援朝期间联合国军坦克战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联合国军的坦克战术特点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联合国军(主要是美军)的坦克部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充分利用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采取多种战术对我志愿军进行打击。
掩体内的坦克
联合国军经常将坦克部署在预先构筑的掩体内,这些掩体通常位于阵地前沿或重要据点附近。坦克在掩体内可以有效防护敌方的直射火力,同时利用火炮对我方阵地进行精确打击。这种战术在阵地战中尤为常见,特别是在三八线附近的对峙阶段。
机动的坦克
在进攻作战中,联合国军常常将坦克编入机械化部队,作为步兵的支援力量。坦克连、排通常配属给步兵营、团,提供伴随炮火支援。这种机动坦克部队可以快速突破我方防线,为步兵开辟进攻通道。
设伏的坦克
联合国军还经常采用设伏战术,将坦克隐蔽部署在敌方可能的进攻路线上。当志愿军部队进入伏击圈时,坦克会突然开火,给我方造成重大损失。这种战术在运动战阶段尤为有效。
志愿军的反坦克战术
面对联合国军的坦克优势,我志愿军充分发挥智慧和勇气,创新了一系列反坦克战术。
“拔碎牙”战术
在铁原阻击战中,志愿军第189师针对美军不敢不顾侧翼、孤军突击的弱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拔碎牙”战术。具体来说,就是将全师分成200多个战斗小组,分别坚守200多个防御要点,每个战斗小组以战士党员为核心,老兵为骨干,再加上一个新兵组成。由此,每个防御要点上的兵力火力,都变成美军一块难啃的骨头。等美军把这200多块骨头啃完,就别想再有力量跨过铁原。这个战术是以坚强的党、团员构成的战斗单元,是在无数次残酷战斗中形成的过硬作风。实践证明,“拔碎牙”战术非常有效,自6月1日至3日仅3天,第189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击毙美军5000多人,创下第19兵团12个师的最辉煌战绩。
“三朵花”战术
第188师第563团第3营第8连连长郭恩志带领全连官兵,奉命担负铁原地区255.1高地阻击任务。他们根据战场地形和战场态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创“三朵花”(梅花、荷花和一串红)战术,即首先利用迫击炮在敌人冲击队形前后左右各打一发炮弹,成一个梅花形,将敌人赶到中间,然后用重机枪对敌人密集队形的中间进行射击,给敌人送上“一串红”,迫使敌人向左右两侧分散兵力,最后我军两侧反击分队从左右翼插向敌人队形后,形成“荷(合)花”状,一举将敌人包围歼灭。第8连官兵用这个自创的“三朵花”战术,协调一致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圆满完成迟滞敌人、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为二线防御部队做好防御准备争取了宝贵时间。
协同作战
在马良山反击战中,志愿军首次实现了步、炮、坦、工等诸兵种的协同作战。通过精心的战术准备和严密的指挥协同,志愿军成功摧毁了英军的防御体系,夺回了马良山阵地。这次战斗中,志愿军调集了57门火炮和10辆坦克,形成了局部战场上的火力优势。
英雄坦克手杨阿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勇的坦克手,杨阿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在石砚洞北山战斗中,单车击毁、击伤美军5辆坦克,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单车击毁敌坦克数量最多的纪录。
1953年7月的夏季进攻战役,是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杨阿如所属的坦克4团配属23军进攻据守石砚洞北山的美军第7师第17师团。石砚洞北山是“联合国军”364.4高地、上浦坊东山一线的突出支撑点,是“联合国军”阵地防御体系中美军守备的要点,直接威胁着志愿军264.6高地的安全,战士们都将这里称为“虎口里的虎牙”。
7月5日凌晨,大雨滂沱,任坦克排长兼车长的杨阿如率领着战友们驾驶着215号坦克,他们要趁这样的天色开赴前线,给美军致命一击。然而没想到的是,坦克在距离射击阵地不到100米的地方陷进了炮弹坑中,杨阿如只得和战友们一起将坦克伪装起来,这也成为了他们发起进攻前最好的隐蔽。
次日黄昏,在杨阿如的指挥下,操纵火炮接连发射3发穿甲弹打掉了第一台坦克,这台坦克在被击穿后爆出了一大团火焰,紧接着熊熊燃烧起来。可是这次开炮也暴露了215号坦克的位置,石砚洞北山上的另外两辆坦克立即调转炮口还击过来,在石砚洞北山上,双方坦克开始了近距离的肉搏战。在杨阿如的指挥下,215号坦克连续发出穿甲弹,美军的其余两辆坦克也先后被击中起火。
可是,一连摧毁三辆美军坦克之后,杨阿如他们的位置也不再安全,排炮一阵紧似一阵地扫射过来,坦克周围爆炸声四起。此时,杨阿如忽然想起在莱芜战役时自己部队的老领导叶飞司令员声东击西的战术,于是他指挥驾驶员陈文奎迅速发动坦克,首先加大油门,然后又慢慢将油门减小,发动机轰鸣声由强变弱,佯装出正在撤离的样子。在夜幕掩护下,敌人果然上当,误以为志愿军的坦克正在逃离,他们的炮火沿着坦克可能撤退的方向狂轰滥炸了两三公里,原地未动的215号坦克却毫发未损,整车全员在杨阿如的指挥下继续隐蔽。
在之后的两天中,杨阿如他们紧闭坦克门窗原地待命。白天炎热的太阳炙烤着坦克,再加上排炮散发出的瓦斯和硝烟源源不断地从孔缝中漏进来,坦克中的空气越发稀薄。杨阿如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等到半夜时,才悄悄将坦克的驾驶窗盖和指挥塔盖打开一个小缝透透气。即便如此,许仕德、徐志强、陈文奎等车组成员还是相继昏倒了,指挥所见状允许215号坦克只留下两个人待命,其他人撤回隐蔽所,可大家谁也不肯离开坦克,都咬紧牙关对敌方阵地进行认真观察,寻找着新的战机。
7月10日,指挥所终于向215号坦克发布了新的命令:消灭对方344.8高地上新调进的两辆坦克。杨阿如他们精神为之一振,迅速做好战斗准备。在杨阿如的指挥下,215号坦克再次发威,成功击毁了这两辆敌军坦克,完成了新的作战任务。
坦克战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联合国军的坦克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特别是在阵地战阶段,坦克的火力支援和突破能力成为敌军进攻的重要手段。然而,志愿军通过创新战术和英勇作战,成功克服了敌军的坦克优势,不仅有效迟滞了敌军的进攻,还积累了宝贵的反坦克作战经验。
这些经验对现代战争仍具有重要启示。在面对技术装备占优势的敌人时,通过战术创新和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弥补装备上的差距。同时,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无畏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