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诗案中的苏轼家人:用爱撑起一片天
乌台诗案中的苏轼家人:用爱撑起一片天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一场震惊朝野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彻底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轨迹。这起因诗文而起的案件,不仅展现了北宋党争的残酷,更彰显了苏轼家人在危难时刻的无私支持。
乌台诗案: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
这年四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知州。到任后,他按照惯例向皇帝呈递《湖州谢上表》,其中一句“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成为了祸端。御史台官员李定、何正臣等人以此为突破口,罗织罪名,弹劾苏轼。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官员皇甫遵奉旨前往湖州,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苏轼被关押进御史台监狱,开始了长达130天的牢狱生活。期间,他遭受了严苛的审讯,御史台甚至牵连了70多位与苏轼有书信往来的官员。
苏辙:兄弟情深,挺身而出
苏轼被捕的消息传来,他的弟弟苏辙立即行动起来。当时苏辙正在宋城县任职,他迅速托付好友王适协助安置苏轼的家属,并火速上书神宗,请求用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
苏辙在奏疏中写道:“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轼以狂瞽之言,见陷于狱,臣窃哀伤,不胜手足之情,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这份奏疏情真意切,展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苏迈:狱中陪伴与生死约定
苏轼被捕后,长子苏迈一直随行照顾。为了随时了解父亲的情况,苏迈与苏轼约定:如果饭菜正常,就送平常的食物;如果情况不妙,就单独送鱼。
然而,一次意外打破了这个约定。亲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送了一条鱼,苏轼看到后以为大难临头,悲痛欲绝,写下了两首诀别诗给苏辙: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这两首诗充满了悲凉与不舍,展现了苏轼在狱中的绝望心境。
王闰之:默默守护的贤妻
虽然王闰之在诗案中没有直接参与营救,但她作为苏轼的妻子,在精神上给予了丈夫极大的支持。她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安抚苏轼的其他家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乌台诗案的结局
在苏辙、苏迈等家人的努力,以及张方平、王安石等朝中大臣的营救下,加上曹太皇太后的劝说,神宗最终决定从轻发落。十二月二十九日,苏轼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准离开黄州,也不得过问公事。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人生影响深远。他从此不再撰写针砭时弊的诗文,转而创作“诗余”——小词。这次打击虽然沉重,但家人的支持让他在逆境中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力量。